第四章 肉身虽死,精神不灭_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

2012年,一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剧《焦裕禄》,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大众在争相讨论:焦裕禄精神为何依然感人?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焦裕禄精神?

毫无疑问,焦裕禄精神并没有过时。相反,各行各业都在呼唤着“有信仰、能担当、敢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早在2009年,习近平就曾感慨地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焦裕禄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5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定格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过时。”

那么,焦裕禄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焦裕禄精神,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962年冬,焦裕禄怀着满腔的报国心愿,来到河南省兰考县。那时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面对着眼前的千难万险,焦裕禄没有退缩和后悔,内心反而充

满了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此后,焦裕禄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他还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

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上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接受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要不怕艰苦,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

在焦裕禄的遗物中,他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后和考城县合并,命名为兰考县)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破损了。当时,有人劝焦裕禄同志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修了修,照样使用。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则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他的衣、帽、鞋、袜拆洗很多次,补丁又补,缝了又缝的,虽然破旧得很厉害,但是他始终舍不得换。就连他的爱人看了也生气,以至于最后都不给他补了,他却自己动手补起来。

焦裕禄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里想着群众,

唯独没有他自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964年3月,焦裕禄的肝病到了严重关头,兰考人民除“三害”的斗争也达到了**。他心潮汹涌澎湃,一幕幕兰考人民抗灾斗争的情景映现在眼前。怀着满腔热情,他坐在桌前动手写了一篇题为《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然而,文章只开了个头,他的肝病又严重发作了。病痛令他放下了手中的笔,住进了医院治疗。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许多人都看得出,他舍不得兰考。一年多来,全县149个大队,他已经跑遍120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兰考的除“三害”斗争。他像一个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县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啊。就在火车开动的前几分钟,他还在认真地向送行的同志布置工作,要求他们抓好抗灾斗争。

在医院里,焦裕禄同志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无论肝疼得多么厉害,他都不让护士多照顾自己。住院期间,兰考的人民和干部来看望他,谈论最多的还是有关兰考的事情。

焦裕禄病危时分,他断断续续地交代后事,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实现兰考人民的要求,心里感到很难过。我死了不要多花钱,省下来钱支援灾区建设。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的一生,正如毛泽东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