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

第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

第二野战军由中原野战军发展而来,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由赫赫有名的八路军第129师和地方武装组建而成。这支后来成为解放战争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队,在蒋介石向共产党人发起挑战之际,恰好处于解放区的前沿——晋冀鲁豫地区。

129师挥师太行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八路军下辖三个主力师:115师、120师和129师。其中129师由原红四方面军之红四、红31军,陕北红29、红30军,陕甘宁独立一、二、三、四团及红15军骑兵团组成。129师的师长为刘伯承,副师长为徐向前,参谋长为倪志亮,政训处的正副主任分别为张浩和宋任穷。下辖两个旅、一个教导团及五个营。后经部队改编,115师和120师就先后开赴山西前线抗日,129师则奉命留守陕北。

抗日战争的炮声震动全国,震撼了每一位爱国志士的心。八路军129师奉命出师华北,挺进晋冀鲁豫边区的位置,在津浦路至同蒲路及汾河、石德、石太路达陇海路及黄河之间,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共190余县的广大区域。它以雄伟壮丽的太行山脉为界,西部是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的山岳地带;东部是一望无垠的千里平原。平汉铁路横贯其间,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西,可联系陕甘宁边区和晋绥;向北,可协助晋冀鲁豫边区和冀中;向东,配合山东呼应华北;向南,可支援中原战场。同时,太行、太岳、中条等山脉和冀鲁豫平原互为依托。部队进退自如,便于回旋机动。所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经过开辟与创建、坚持与巩固、恢复与再发展三个阶段,建立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1年7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统一了全区的政权工作,推动了斗争形势的发展。

晋冀鲁豫边区从1937年冬天开始创建,到1948年8月与晋察冀边区合并,有着11年的光辉历史。11年间,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曾经历了千万次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野蛮的扫荡和蚕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大规模的挑衅和进攻,消灭了数以百万计的敌人,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流血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和千千万万的死难烈士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魂和新中国的奠基者。

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序曲——上党战役

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上党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他在《关于重庆谈判》的讲话中说:“现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当大,例如在山西的上党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13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13个师全部消灭。他们进攻的军队共计三万八千人,我们出动三万一千人。他们的三万八千被消灭了三万五千,逃掉两千,散掉一千。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投降。中国人民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悦当中。然而,在这背后却已危机四伏——蒋介石再一次挑起了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即调动国民党军队向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各解放区进攻。其中,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所部在抢占太原和同蒲路沿线城镇。8月16日,阎锡山按蒋介石的密令,命令其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领第十九军、第六十一军的主力4个步兵师及1个挺进纵队(相当于师),从临汾、浮山、翼城侵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心腹上党地区。之后,又攻占八路军攻占的襄垣、潞城,并在日伪军配合下,抢占了被八路军包围的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企图侵占整个晋东南,消灭晋冀鲁豫八路军。

上党,是山西省东南部以长治为中心的地区,自秦汉置郡以来就是晋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东控太行、西据太岳,自古就是军事要地。那里地势高,古人有“与天同党”之说,所以称上党。

阎锡山占上党,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从整个战局看,当时蒋介石正从其大后方西南、西北调动大军向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陆续开进。蒋介石率先在华北的行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而占据东北。阎锡山的这一步是蒋介石实现“抢占华北,争夺东北”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局部看,阎锡山企图以一把刀子插入上党,分割八路军在太行、太岳建立的两个根据地,进而占领整个晋东南,然后把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逼到山区予以消灭,恢复其在山西的反动统治。

内战的导火索不断燃烧的同时,蒋介石又在一个月内三次电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企图用“和平”手段,以共产党人到国民党政府中去“做官”为交换条件,让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达到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这时的美国政府也改变了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是坚持和平,反对内战。毛泽东答应了蒋介石的邀请,准备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配合重庆谈判,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发动上党战役,坚决消灭来犯的国民党军。

当时在上党前线的只有参谋长李达一个人,刘伯承、邓小平都在延安参加党的七大。8月25日,刘伯承、邓小平奉中共中央指示,从延安返回太行指挥上党战役。中共中央决定统一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解放区的领导,组成了由邓小平任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的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任副政委,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的晋冀鲁豫军区,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区党委和4个军区。

同时,中央军委向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下达关于晋冀鲁豫的军事部署:太行应集结主力,组织夺取白晋路,收复上党区,消灭顽伪,逼敌降;太岳应集结主力向同蒲路进击,彻底破坏同蒲路,控制平陆、垣曲一带黄河渡口。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彻底消灭侵占上党地区的阎锡山部队,并调整部署,将太行李达所部、太岳谢富治部、冀南陈再道部等野战主力部队,暂编为太行、太岳、冀南三纵队,集结长治周围,进行上党战役;将冀鲁豫军区主力调到平汉线,结合冀南、太行军区各一部,负责肃清平汉线新乡以北日伪军,为打北上敌军准备战场;以太岳军区沿同蒲线的地方部队加紧破路,迟阻敌军前进,以太行、太岳军区各一部攻取焦作、沁阳等日伪主要据点,控制黄河北岸广大地区,制止敌军机动。

刘伯承、邓小平和张际春等在进行战前动员时,向集结待命的干部战士传达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之后,邓小平向参战将士发出了“打好上党战役,支援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的号召。他指出:根本问题是抗战胜利果实落谁手里的问题,蒋介石、阎锡山伸手来抢绝不能让他抢走。毛主席在赴重庆之前说过“只有你们打得好,我才能谈得好”。我们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灭敌人越彻底,毛主席就越安全,毛主席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我们不要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

接着,刘伯承说:“蒋介石的军队沿5条铁路开进,5个爪子伸开向我们扑来了。人家的足球向我们华北解放区的大门踢过来了,我们要守住大门,保卫华北解放区,掩护我东北解放区战略展开。平汉、同蒲是我们作战的主要方向,但现在的问题是阎锡山侵占我上党六城,在我们背上插一把刀子,芒刺在背,脊梁骨发凉,不拔掉这把刀子,心腹之患未除,怎么放得下心分兵在平汉、同蒲去守大门呢?”

“为保卫胜利果实而战”“为支援毛主席谈判而战”的口号激励着广大指战员,他们纷纷宣誓坚决歼灭敌人、争取战役胜利,并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战前练兵。

9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关于上党战役的第一号命令,规定以先占屯留吸引长治伪军来援,争取在长屯路上以运动战而消灭之。八路军参战部队共3.1万余人,另有5万民兵配合。各参战部队于8月底、9月初向上党地区开进。8月30日,刘伯承指挥八路军第129师主力约9个团兵力,向襄垣发动进攻,并于9月1日攻克。9月6日,向屯留之敌发动进攻。9月7日和9日,参战部队先后集结长治地区,并编成太行、太岳、冀南3个纵队。

上党战役从9月6日正式打响,到10月12日结束,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9月10

日至20日,为夺城打援阶段。

9月10日,太行纵队向屯留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并于12日攻克,歼守城军队千余人。太岳纵队、冀南纵队隐蔽于长(治)屯(留)公路两侧,准备歼击长治援兵;以太行军区两个团为独立第一支队,隐蔽于长治东北山地,准备尾击长治出援之敌;以太行、太岳军区4个团为独立第二支队,监视长子之敌;以潞城独立营为独立第三支队,监视潞城之敌。屯留攻克后,太岳纵队围攻长子,太行、冀南纵队在打长治援敌未成后,乃转攻壶关和潞城。经激战,至9月20日,各部分别攻克长子、壶关和潞城,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在第一阶段作战中,共攻克襄垣、屯留、长子、壶关、潞城五城,歼灭长治外围各据点国民党军暂三十八师等部6100众人。

第二阶段,从9月21日至10月6日,为围城打援阶段。

八路军攻克五城后,乃围攻长治国民党军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所部,先扫清外围据点,然后攻城打援。阎锡山为解救长治守军,急令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第二十三、第八十三军、省防军等8个师共2万余人,由祁县东关镇向沁县南进。八路军根据敌情变化,调整部署,以太行纵队、太岳纵队兼程北上打援,留冀南纵队、太岳纵队一部及地方兵团伪装主力,继续包围和围攻长治。从10月2日开始,八路军即对援敌展开攻击,将其压缩在老爷岭、关上之狭小地区。10月5日夜,敌援军突围,八路军乘胜追击,并断敌退路,激战至6日,除2000余人逃回沁县外,共歼敌1.65万余人,击毙彭毓斌。

第三阶段,从10月8日至12日,为攻克长治阶段。八路军取得打援胜利后,长治守军待援无望,乃于10月8日向西突围,企图逃回浮山、冀城。八路军当即以围城部队跟踪追击,并以太岳纵队自虒亭地区直出沁水马壁进行兜击,太岳区人民武装沿途进行截击。经多日激战,至12日在沁河以东将军岭、桃川地区歼逃敌主力,生擒史泽波。至此,上党战役结束。

上党战役共歼国民党军3.5万余人,俘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以下3.1万余人。上党战役是八路军取得的第一个自卫还击战胜利的战役,也是第一个大规模歼灭战。战役的胜利,给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迎头痛击,不仅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而且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蒋介石原指望在重庆谈判案上以此为筹码,没想到全副武装、趾高气扬、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竟会一败涂地。无可奈何,蒋介石在谈判桌上签订了《双十协定》。

10月14日,也就是在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天,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写出了《上党战役经验的初步总结》,刘伯承、邓小平并将战役经验电报中央军委。在谈到上党战役的经验时,刘伯承说:“我们上党作战是经过夺城打援、围城打援、消灭突围逃窜之敌的三种形式与过程。”

经过这次战役,八路军大量补充了装备、弹药和兵员,提高了正规作战的水平,加速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兵团的转变。上党战役,拉开了第二次国内战争的序幕。

战定陶,转乾坤

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1946年9月3日至9月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指挥下,发起了著名的定陶战役,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1946年8月中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击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开封至徐州段作战,打乱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进攻的南线部署。8月28日,蒋介石调集14个军和整编师,32个旅,共30万兵力,以齐头分进的战法,分东、西两路向陇海路以北的鲁西南解放区展开了“钳形攻势”。徐州绥靖公署之第5军、第18军、第48军、整编第11师、第88师等东路之部队经丰县、沛县、单县向成武推进;郑州绥靖公署之整编第3师、第41师、第49师及刘汝明部68师、55师和暂编四纵队张岚峰部等西路之部队经开封、曹县向定陶进发。国民党军的意图是乘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陇海作战后的疲惫之机,以消灭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控制鲁西南,之后北出漳河,打通平汉路。

为此,蒋介石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到开封督战,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到考城、民权前线指挥。其部署是:以郑州“绥靖”公署所属整编第68、第55师各1个旅及暂编第4纵队1个支队由兰封至商丘一线进攻曹县,整编第3、第47师自封丘分两路进攻定陶及其以北地区,整编第41师由封丘进攻东明;以徐州“绥靖”公署所属第5军和整编第11、第88师共5个旅的兵力,由虞城至徐州一线进攻鱼台、丰县、城武(今成武);另以13个旅在安阳、新乡及其以东地区佯动,以4个旅和2个保安支队位于陇海铁路开封至商丘段维护后方交通。

为打破国民党军的“钳形攻势”,晋冀鲁豫野战军之第2、3、6、7纵队和地方武装共5万余人,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从陇海路大踏步北撤。其意图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以求歼灭敌之一部,尔后再歼灭他部敌军。

从双方对阵的兵力上看,晋冀鲁豫野战军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面对六倍于己的敌人,刘伯承、邓小平毫不示弱,他们分析形势认为,当面之敌虽占优势,但其第一线进攻兵力只有15个旅,若再深入解放区,必将更加分散。徐州一路中虽有所谓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2个军,但非主攻方向;郑州一路只有整编第3、第47师战斗力较强,如能歼其1个师或2个师大部,即可打破敌之进攻。

敌军的开路先锋是整编第3师,为蒋介石的嫡系,全部日式装备,以为凭借自身的优势兵力可以轻松消灭刘邓部队。其中将师长赵锡田口出狂言:“刘伯承已溃不成军,我不用两个礼拜就可以占领整个晋冀鲁豫,把他赶上太行山去。”自信满满的敌整编第3师,不管后续部队行动迟缓,独自**,毫无顾忌地急速推进。先锋部队的冒进,与后续部队的迟缓,使大部队的首尾逐渐拉开了距离。

敌军大部队的肆无忌惮,恰好给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次采取战略主动的好机会。这个机会稍纵即逝,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趁此机会一举消灭敌军的先锋部队。刘邓计划先打它的第20旅;对第20旅,则歼灭它直接暴露在正面的主力第59团。

基于这个分析,刘伯承、邓小平做出了战略部署:由王近山司令员指挥的6纵主攻大杨湖的敌军第59团;由陈锡联司令员指挥的3纵围歼倪寨的敌人;由杨勇司令员指挥的7纵围歼方车王的敌人;由陈再道司令员指挥的2纵担任看守可能增援三师的整编41师和整编第47师,并负责警戒和堵截可能逃跑的敌人。

第59团是整编第3师的主力,此次战役能否圆满实现预定的作战意图,成功消灭第59团是关键。此时,第59团正盘踞在大杨湖。

9月3日,夜幕降临。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54团团长卢彦山从纵队接到了主攻大杨湖的任务。他回团后,立即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了紧张的战前动员和部署。参战指挥员争先恐后地参与到突击队员的选拔中。最终,54团一营最先把任务抢到手。全营同仇敌忾,抱定了誓死消灭国民党五十九团的决心。

当晚23时30分,大杨湖战斗正式打响了。

54团一营的战士从离敌人阵地前沿50米的地方突然跃起,迅速扑向敌阵。几分钟后,一营率先从大杨湖的东南角突破敌人的鹿砦和外围工事,打进大杨湖村里。54团的另外三个营也紧随其后。

司令部里,李达参谋长兴奋地向刘、邓首长报告:“6纵的四个营已突进大杨湖,正向敌人纵深突进。”刘伯承司令员立即命令:“告诉王近山,后续部队立刻跟进。”

虽然54团顺利突进大杨湖,但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敌人的坦克和大炮。在54团的突破口处,敌人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进行了封堵。接着,一大股敌人从四面八方向54团反扑过来。

情况紧急,团长卢彦山立即命令部队,占据了大杨湖东南角的三个大院,以大院为依托,抵挡敌人的反扑。

为了抵挡住敌人的疯狂进攻,54团从指挥员到战士始终不后退一步。教导员朱辉,头、胸、腿多处负伤,鲜血浸红了军装,可他依旧率领战士与敌拼杀,直至倒在了阵地上。排长孙金贵头部被敌炮弹炸伤,仍带领三名战士把冲到阵地前沿的敌人拼了回去。战士李三元见右前方一挺机枪吐着火舌,咬紧牙关从旁边斜冲过去,双手抓住热烫的枪管和敌人扭打起来,夺过了机枪,消灭了敌人。敌人十几次的反扑被打退,残部丢下了横七竖八的尸体,退了回去。

54团占据的三个大院,始终像三颗钉子钉在了大杨湖的东南角。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战斗,54团只剩下100多人。敌人趁机又一次组队发起反击。

在这千钧一发之时,6纵的6个团终于从不同方向突破敌人的防线,冲

进了大杨湖村里。在6个团全部突进大杨湖后,敌人组织了多次反扑。一个院落、一条小巷都经过激烈的反复争夺。9月5日黄昏,大杨湖大部被晋冀鲁豫野战军占领,但敌59团被压缩在村庄的一个角落里。

9月6日凌晨,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攻入大杨湖的6个团,人员伤亡很大,子弹几近打光,手榴弹也快没有了。纵队司令员王近山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了刘、邓首长。刘伯承司令员让邓小平指挥全局,自己则立即来到驻在西沙山寺村的6纵指挥部。刘伯承告诉王近山:“敌人总崩溃的形势来到了。这是我们夺取胜利的时刻。我们有伤亡,敌人的伤亡更大。吴耀东向他的旅部求援时说,他只能再坚持15分钟,如果15分钟内援兵不到,他就要自杀。这说明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只要咬紧牙关,用上最后一把力,就一定能够最后消灭敌人。”

刘伯承司令员亲临6纵队指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6纵的全体指战员,霎时,参战人员士气大振。突进大杨湖的6个团的机关干部、饲养员、炊事员全部投入了战斗。一个勇猛的冲锋,将早已狼狈不堪的敌人冲得溃不成军。很快,敌59团的残兵败将便缴械投降。

在6纵攻打大杨湖的同时,3纵又先后攻下了小李寨、倪寨,消灭了敌人两个营,不断向敌整编第3师师部的所在地——天爷庙推进。7纵的一个团打进了方车王,消灭了敌人的一个连,也向天爷庙包围过去。2纵则牢牢地阻击了敌整编第41师和47师企图增援大杨湖的敌人。

敌59团被消灭之后,驻扎在天爷庙的敌整编第3师师部便暴露在6纵面前。3纵、7纵得完成先前的任务后,迅速向天爷庙推进,形成了合围天爷庙敌整编第3师师部的态势。

9月6日下午16时许,敌整编第3师师长赵锡田率部在飞机的掩护下,企图向南突围,与敌整编第47师合拢。与此同时,敌整编第41师和整编第47师,在6纵攻歼大杨湖之敌后,眼见事态有所变化,也准备向南回窜。

就在敌整编第3师突围时,刘邓抓住敌人运动之机,下令全线出击。一时间,军号阵阵,杀声震天,枪炮轰鸣,山摇地动。6、7、3纵将运动中的敌整编第3师拦腰截成几段。战斗进行了2个多小时,于9月6日黄昏,全歼敌整编第3师。先前口出狂言的中将师长赵锡田,吓得钻到汽车底下冒充军械主任,却没能逃脱被俘虏的命运。

9月7日凌晨,6、7两纵挟歼敌整编第3师之余威,挥戈南指,于敌整编第47师的侧背。在强大攻势面前,敌军兵败如山倒,迅即溃散,大部被歼于溃逃途中。

与此同时2、3纵队也取得了可喜的战绩。2纵由东明向南逃的敌整编第41师出击,在考城以北地区,歼灭了该师125旅和104旅各一部。3纵及2纵一部向考城固阳(今属河南省兰考县)迫近,敌军望风披靡。在由曹县向兰考逃退的路上,敌整编第55师两个营被全歼,敌整编第68师119旅遭重创。

硝烟于9月8日散去,定陶战役结束。从9月3日至9月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之第2、3、6、7纵队歼灭敌军4个旅,计17000余人,缴获坦克6辆,大小炮200余门,轻重机枪210多挺,长短枪14300余支,汽车14辆,电台15部,国民党军进攻鲁西南解放区的所谓“钳形攻势”被彻底粉碎。这一胜利,连同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胜利和苏中大捷,对整个解放区的南部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

激战豫北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和停战令,集中25个旅的兵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全面内战。晋冀鲁豫军区处于解放区南线的中央,除要粉碎敌人对本区的进攻外,还担负着前与中原、左与华东、右与陕甘宁军进行战略配合和策应的重要任务。

据此,刘伯承根据中央命令和本区实际情况,确定了晋冀鲁豫军区的战略部署,集中野战纵队,机动歼灭敌人。由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张际春副政委、李达参谋长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率第3、第6、第7纵和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组成野战军,共四万余人,执行豫东方向作战任务;由滕代远、王宏坤两位副司令员和薄一波副政委负责军区工作。

1947年3月,国民党军统帅部调集兵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在晋冀鲁豫战场上,以正规军31个旅和地方保安团共30万人转取守势。其中,豫北有6个整编师和1个暂编纵队约10万人担任守备,整编第26军军长王仲廉率4个整编师和1个暂编纵队等守备平汉(北平至汉口)、道清(道口至清化)铁路及沁阳、济源、孟县等地区;第5绥靖区2个整编师及地方团守备平汉铁路以东黄河以北滑县、浚县、濮阳、长垣地区。其防御重点在平汉铁路和道清铁路交叉点新乡及其以北地区。

根据敌人的战略攻势,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应在晋南反攻的同时,向平汉线实施进攻,专打王仲廉集团,进行连续作战,以便和晋南作战一起,给陕北和山东解放军以有力的配合。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结合豫北敌军的情况,晋冀鲁豫军区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为策应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为自己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除以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举行晋南攻势外,决心集中第1、第2、第3、第6纵队及冀南、太行、冀鲁豫军区部队,共18个旅60个团10余万人的兵力,在10万民兵配合下,组成4个作战集团,于3月下旬发起豫北攻势,重点打击王仲廉部,吸引国民党军增援豫北,打乱其战略部署。

在豫北反击作战中,太行军区成立了由秦基伟、副政委黄镇、政治部主任袁子钦组成的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以太行军区的两个独立旅及第四、五分区部队和第17为第四集团,秦基伟奉命担任第四集团总指挥,任务是切断新乡之敌。另以有力一部和十万民兵分别向道清线和平汉线汤阴、汲县段展开辗转破击活动。

在此期间,王仲廉将黄河南岸之整编第66师和整编第7师一部,焦作地区之整编第3师及淇县地区之整编41师一个旅调到新乡附近,共五个整编师另两个旅汇集于新乡地区,对晋冀鲁豫野战军汲县攻坚构成极大威胁。

为了避开优势集中之敌,争取在野战中歼敌,刘邓首长决定结束汲县作战,挥师北上,进行第二步作战。计划首先扫清平汉路两侧据点,消灭分散之敌,彻底破坏平汉路安阳、汲县段,并相机夺取汤阴、淇县两城,控制卫河以北以西和平汉线以东广大地区,开辟战场,诱王仲廉部队北进,然后寻机在运动中歼灭之。

4月3日夜,各集团分路急速北进,至10日,先后攻克淇县县城及回隆、楚旺、宜沟、鹤壁等据点数十处,歼灭了惯匪、河南第三专署自卫第一、第二、第三总队程道生、扈全禄、司华生等部共一万余人,彻底破坏了安阳、汲县段铁路,解放了卫河以北、以西平汉路两侧广大地区,开辟了良好的战场。野战军主力逼近安阳、汤阴,吸引敌人向北增援。

不出刘邓预料,敌整编36军军长王仲廉率66师两个旅、41师一个旅、40师一个团和第二快速纵队,沿平汉路东侧来援。32师随后跟进。刘邓判断:若继续围攻汤阴,威胁安阳,敌仍可能来援,乃以6纵队一个旅和冀南军区两个独立旅,加紧强攻汤阴和崔桥,主力集中准备打援。并将一、二集团主力合组为路东集团,三、四集团合组为路西集团,以便于打援时向心突击。

14日,王仲廉在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严令督促下,又率三个半旅和第二快速纵队为第一梯队,由汲县地区北援;并以整编第32师为第二梯队,在淇县及卫河西岸担任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以一部兵力采取运动防御,将国民党援军诱至宜沟以东屯子山地区后转为坚守,主力于16日夜全线出击,向北援的国民党军第一梯队侧后兜击,将第一、二梯队割裂,并将第一梯队包围于卫河以北、淇河以东河套地区,战至18日晨,全歼第二快速纵队,其余援军溃退。晋冀鲁豫野战军当即乘胜追击,又歼其一部。

4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转入休整,以一部兵力攻取汤阴,先扫清外围据点。5月1日,第四集团对汤阴守敌发起总攻,经连夜激战,至2日上午,全歼敌暂编第3纵队,生俘纵队司令孙殿英以下七千余人。7日,二集团攻克崔桥,歼敌两千余人。至此,盘踞豫北十余年之久,为人民所极端痛恨的孙殿英、王自全等部被全歼。

因安阳城工事坚固,短时间难以攻克,晋冀鲁豫野战军为准备南渡黄河,转入外线作战,奉命结束豫北攻势。

豫北战役,历时两个月,晋冀鲁豫军区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0950人,其中俘敌26100人,毙伤14850人,占领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00余公里的地区,使国民党军退守新乡、安阳等少数孤立据点,有力地配合了山东解放军的作战,为晋冀鲁豫解放军随后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