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_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

概况

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锦江山大街68号,始建于1958年,郭沫若题写馆名。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新馆落成并正式开馆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参加开馆仪式并为纪念馆剪彩。1997年,抗美援朝纪念馆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2000平方米。该馆是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融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

陈列馆的平面布局是呈品字形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楼高19.4米,上有5个民族风格的小亭,外墙为灰白花岗岩贴面。陈列馆的中央为序厅,序厅的正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圆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全景画馆为高28.4米,直径46米的圆形建筑,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全景画陈列厅,下层为空军专馆和临时展厅。

纪念塔由塔基群房和纪念塔主体组成,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塔面用高粱红花岗岩剁斧石贴面。塔基群房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外墙为灰白色花岗岩蘑菇石贴面。纪念塔正面是邓小平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背面是记载志愿军英雄业绩的塔文。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正义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从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歼敌5万余人,于12月6日收复平壤,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1951年1月14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并救济朝鲜难民的通知》。1951年2月16日,全国政协发出电文,号召把抗美援朝运动“进一步地普及和深入到每一农村、每一机关、每一学校、每一工厂、每一商店、每一街道和每一民族聚居的区域。”3月14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实际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务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这个爱国教育,都能积极参加这个爱国行动”。此后,抗美援朝运动进入了更加普及和深入发展的阶段。

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美国在谈判桌上进行政治讹诈,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军队控制的三八线以北地区。之后,朝鲜战场出现了谈谈打打的复杂局面。1952年2月至10月,《人民日报》多次发表社论和声明,揭露和谴责美军迫害战俘的罪行。全国人民也积极掀起了抗议活动,要求全部释放战俘。

美国在形势更加不利的情况下,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经过十多年全国范围的调查核实,截至2010年10月,共确认183108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在战争期间为国捐躯。

钢铁精神铸传奇——杨连弟

杨连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获得者,同时也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1949年,杨连弟的老家天津解放,迎来新生活的杨连弟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他之前在工厂卖苦力,有一身电工、架子工技术,就被分配到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铁道兵纵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杨连弟就随其他铁道兵一起跨过鸭绿江,加入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杨连弟所在部队到达朝鲜的时候,正值第三次战役刚刚打响。前线战士因为运输补给不到位,打起仗来很是吃亏。当时补给线上重要的沸流江大桥被敌人炸断了,上级命令杨连弟所在连队去帮助修复沸流江大桥。

美军空军总在白天巡视,如果发现有志愿军踪迹,就会进行疯狂地扫射和轰炸。志愿军战士只好在夜间不开灯摸黑抢修。这种办法虽然安全,却极影响抢修效率。杨连弟观察了几日后发现,敌机虽然巡查频繁,但每轮与每轮之间都有一段时间的空隙。如果能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白天抢修,效率一定会大大增加的。

因为这种行为极为冒险,杨连弟在最开始只与8名战士试探抢修。谁知他们几人在白天工作效率果真大大提高,当敌机来袭时,他

们迅速分散躲避,一天下来无一人伤亡。杨连弟的方法后来被大家广泛学习应用。抢修工作就这样迅速、顺利地展开。没多久,沸流江大桥上就又通起了运输物资的火车。

因为杨连弟的优秀表现,1951年8月,他被选为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和庆功大会,并在国内各个部队展开巡回报告,大大鼓舞了国内军队的士气。等一连串的工作做完后已经是1952年3月,已经升任所在连队副连长的杨连弟马不停蹄地赶回朝鲜战场。

当时,杨连弟所在连队的任务是抢修白岑川大桥。白岑川大桥周围地势险要,东面是高耸峭壁,西面是波涛汹涌的清川江。敌人自从展开针对运输线的“绞杀机”行动,这里就成了他们轰炸的重要目标之一,不管白天黑夜都会有轰炸机进行轰炸扫射,有时还扔下大量定时炸弹。

来到抢救现场,杨连弟感受到了敌人对此地轰炸之猛烈,地上四处是被炸出来的坑,大桥的十个桥墩被炸毁了五个,不过令人振奋的是,在铁道兵战士的努力下,虽然损失惨重,但火车依然通行着,从未间断。

一日,敌人又在夜间派出多架战斗机对白岑川大桥进行轰炸,马上就要通车的大桥被炸毁了多处。杨连弟在抢修过程中受了伤,但为了不延误通车,天没亮,他带伤与战士们一起开始抢修。眼看大桥马上就可以修好,这时敌机再次来袭。大家本来准备躲进防空洞,但此时如果战士们放下手中的工作,一定会赶不上通车时间。杨连弟紧紧抓住立排架的绳子,对大家喊道:“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大家不要松手,坚持住!”

战士们深受杨连弟的感染,没有一人躲去防空洞,都抓紧立排架的绳子不放。敌机发着尖锐的声音呼啸而来,对杨连弟所在连队进行疯狂扫射,地上的土石都被炮弹炸得四溅开来。这时,志愿军战士已经准备好了高射炮向敌人的飞机发起反击。敌人见情况不妙连忙逃跑。杨连弟与战士又立马恢复工作。到了晚上,火车顺利按时通车。

白岑川大桥修好后,杨连弟的连队又转战清川江。1952年5月,敌人对清川江大桥进行连续轰炸,杨连弟所在连队也同样进行着连续抢修,他们的努力让火车始终保持着通车,从未间断。

5月15日,杨连弟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抢修现场,与战友们一起进行抢修工作。昨夜,现场刚经过敌人一番轰炸,杨连弟认真检查工地被毁情况。每个战士也都像往常一样忙着手里的工作,没有特意去关注他们的副连长。

突然,“轰”的一声,一个没有排除的定时炸弹爆炸了。战士们纷纷望向爆炸的地方,只见他们的副连长杨连弟被溅起的弹片击中了头部,来不及说一句话就这样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杨连弟牺牲了,抢修现场再也看不见他忙碌的身影。战士们将这悲痛和对敌人的愤恨转化为工作的力量。他们踏着杨连弟的血迹继续投入到抢修工作中。因为他们知道:那从未间断的火车的轰隆声,就是对英雄最好的祭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