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_四平战役纪念馆

四平战役纪念馆

概况

四平战役纪念馆初建于1958年。从成立之初的鲜为人知到现在的众所瞩目,在50余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四平战役纪念馆几易名称,几迁馆舍,于1987年最后定名为“四平战役纪念馆”。2001年,该馆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5年,四平战役纪念馆新馆建成。新馆坐落于四平市的文化中心区英雄广场上,交通便利,旅游线路畅通,人文与自然环境良好。纪念馆西侧紧邻一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指挥所旧址,广场东侧有东北民主联军英雄铜像、马仁兴烈士雕像,东行300米则是高高耸立的四平烈士纪念塔。这几处历史文化景观与英雄广场的四平战役纪念馆相互呼应,互为依托,形成了以四平战役纪念馆为核心的四平战役红色旅游核心景区,凸显着英雄城市——四平的历史文化特色。

纪念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外形呈弧形,似在热情环抱八方而来的广大观众。新馆建筑面积达5158平方米。外墙上“四平战役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彭真同志于1988年时亲笔题写。

新馆内划分为陈列区、综合服务区、办公区。其中陈列区面积达3000平方米。陈列区内设有半景画馆、战史陈列厅、临时展厅、电影厅等。四战四平历史陈列共展出图片、历史文献、文物1000多件,结合声、光、电等多种陈展艺术形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让参观

者感觉身临60多年前四战四平那血火交织的历史情景中。

四平战役

吉林省四平市位于东北平原中部,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平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东部和北部是连绵起伏的山地,西部地形平坦开阔,便于大兵团在此迂回作战,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6年至1948年东北三年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为控制四平这一战略要地,先后四次鏖战四平,从而演绎出一段闻名中外的四战四平的历史。四战四平中以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作战时间长、投入兵力多、伤亡数量大、影响范围广而著称于世。

四平保卫战,又名二战四平。1946年1月国共双方《停战协定》签订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坚决保卫四平,阻止国民党军北进,为东北民主联军争取时间夺取战略要地,建立北满根据地,以战场上的优势为正在进行的国共有关东北问题的谈判赢得主动。但是在东北民主联军占领四平的第二天,国民党军从沈阳开始向北进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调集14个师旅守备在四平长达百余里的防线上,战况极为激烈。战事期间,国共正就东北问题进行政治谈判,四平的得失,事关各方政治军事利益得失,因此,四平战事曾引起国共两党高层领导的极度关注。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抗击着国民党10个整师的精锐部队的进攻,使国民党军始终未能踏进四平城半步,有力地配合了谈判斗争。在国民党军不断增援

的情况下,民主联军于1946年5月18日主动撤离四平。保卫战历时一个月,歼敌1.6万余人,为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北满、创建根据地赢得了时间。

四平攻坚战,又称三战四平。1947年春,东北战局发生变化,民主联军由防御转入反攻,并决定攻打由国民党71军重兵把守的四平市。6月14日展开总攻,战斗进行得非常艰难。据当时的香港《华侨日报》报道:“四平街之争夺愈演愈烈,16日上午共军以四团兵力冲入市区,当与国军发生白刃战。战况之惨未曾有,为东北历次战斗所仅见。”经过一星期的战斗,民主联军成功占领了国民党守军指挥中枢。但在路东战斗中,国民党军退守负隅抵抗,同时长春、沈阳方面又出动十个师来援。民主联军虽攻城过半,但因伤亡过大,继续攻城实为艰难,故于6月30日撤出四平。

四平攻坚战是场逐屋逐堡逐街逐巷反复争夺的残酷战斗,整个战斗进程异常艰难,战况之残酷震惊世人,双方伤亡约有三万人。整座城市血光飞溅,火光冲天,尸横遍地,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毁于炮火。人民军队在这次作战中充分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也积累了宝贵的城市攻坚作战经验。

四平四次作战中,解放军有攻有守,有进有退,有胜利经验也有失利教训,有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也有催人泪下的烈士悲歌。它展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艰难成长历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典型战例,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