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埋葬蒋家王朝_渡过长江追穷寇

渡过长江追穷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昔胜,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在听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好消息后,一时诗兴大发,当即挥毫泼墨而成的一首诗。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南京总统府,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当青天白日旗从南京总统府的顶楼上降下,鲜艳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南京上空时,全国人民的心瞬间沸腾了。这一刻,盼了多少年;这一刻,奋斗了多少年;这一刻,万众瞩目、永载史册。

攻占南京后,陈赓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昨晚东路军进入南京。反动王朝灭矣!原定我们攻占南京的任务,已不需要了。想不到国民党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呜呼哀哉!”的确,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和占领南京的顺利程度大大超乎了预期的设想。要知道,为了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和严密的军事部署。

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令,于2至4月间进行修整。在休整期间,人民解放军为适应新的形势,对部队进行了整编: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全军共15.5万人;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全军共28万余人;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全军共58万余人;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全军共90万人。通过整编,人民解放军统一了编制,补充了兵员,并向正规化军队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共产党在与南京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也积极筹备着渡江战役。一开始,中共方面就识破了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退一步讲,哪怕是和谈成功并签订协议,也不能保证国民党翻脸不认人。关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时就已有深刻体会。所以,为保万无一失,做两手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渡江战役。在战略部署方面,第二、三野战军并肩作战,发起渡江战役,歼灭汤恩伯所属部队,占领京沪杭地区,并粉碎美国可能出现的武装干涉;第一、四野战军牵

制武汉的白崇禧部队,策应第二、三野战军作战。

3、4月间,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抵达长江北岸,为渡江战役做准备。渡江战役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缺少船只。当时,长江北岸的船只大部分被国民党反动派所破坏或劫持到南岸。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人民解放军开始自己动手打捞沉船、修缮旧船和制造新船。长江北岸的群众自发地报名参加船工队,帮助人民解放军筹集船只和粮草。至4月初,人民解放军已拥有船只2万余艘,并且粮草装备充足。

渡船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一个问题也相当棘手。人民解放军中大多数战士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性。他们一坐上船,就会犯晕,这种情况很不利于渡江作战。为了克服这一困难,部队开始抓紧进行水性锻炼。部队中熟悉水性的南方士兵为北方士兵做示范、作指导。通过跑跳板、划船、练游泳等一系列方式的几十天训练,终于把渡江部队从一支野战军变成了“陆战队”。

人民解放军积极筹备渡江作战的同时,国民党方面却因内部的斗争和矛盾而无法制定出一个严密的长江防守计划。

蒋介石引退后,由李宗仁上台做“代总统”。不过,蒋介石似乎很喜欢玩下野的闹剧,虽引退背后,却仍然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在背后进行操控。对于这次的下野,蒋介石一直对李宗仁和白崇禧怀恨在心。他对李、白二人仗着有美国人撑腰而进行的“逼宫”感到极度地震怒,甚至说“共产党只要我的命,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则既要我的命又要我的钱”。于是,他在正式隐退前,秘密将上海国库里的美钞和黄金运到了台湾,并让心腹汤恩伯、张群掌管华东和华南的军事指挥大权。

1月25日,蒋介石在溪口召见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商讨长江防线的问题。他将长江防线划分为两大战区,湖口以东归汤恩伯负责,湖口以西归白崇禧负责。同时,蒋介石吩咐顾祝同,让他不要把湖口以东的作战计划告诉白崇禧,意欲让白崇禧背腹受敌。而李宗仁则打算依托长江天险,以南京上游为江防重点,严守南京。结果,汤恩伯却秘密将江宁要塞的大炮拆到了上海,致使南京失去了防护屏障。更可笑的是,汤恩伯居然不顾军事常识,把主力部队部署在江面宽阔的镇江以东,而不是江面较窄的芜湖水域。他还将正规军撤出桥头堡,致使国民党在长江中巡弋的军舰队失去掩护,完全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炮口下。

这样,看似有重兵把守的长江防务却因蒋桂斗争和错误的战略部署,而成为一道摆摆样子的防线。从客观上来讲,敌人犯下的致命错误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作战。

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国共代表团商定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宣示着和平谈判闹剧的结束。4月21日,百万人民解放军正式发起渡江战役。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严阵以待,一声令下,万炮齐鸣,千帆竞发;长江南岸,国民党部队军心涣散,兵力捉襟见肘,溃不成军。当天晚上10点半,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的先头军顺利抢占滩头阵地,并向纵深发展。在占领铜陵、繁昌等地后,渡江部队顺利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拦腰截断。汤恩伯飞赴芜湖亲自督战,却仍然无力回天。在激烈的战斗中,江阴的7千名守军摇旗起义。渡江部队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这个要塞,随后乘胜攻占了江苏扬中等地。

22日下午,汤恩伯下令全线退缩,企图据守皖浙赣山区和淞沪一带。哪知,国民党部队撤退时风声鹤唳,一溃千里。人民解放军仅用两天时间,并且只用了伤亡8千人的代价就全线控制了长江,打破了国民党企图用天堑阻挡渡江部队南下的美梦。

眼看着形势越来越不利,国民党政府留在南京的机关慌忙迁移到广州。23日晚,渡江部队第35军仅用两只小船过江,就顺利地进入了南京市内。此时,南京的守军不战而退,渡江部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南京城。

南京失守后,国民党部队兵败如山倒,在人民解放军的追击下,连连溃败。汤恩伯企图依靠皖浙赣山区和淞沪地区负隅顽抗的痴梦宣告破灭后,只好退居上海。人民解放军横扫800里的浙赣线,解放了苏州、杭州、南昌等重要城市。

在第二、三野战军进行渡江战役时,第一、四野战军有力地钳制了白崇禧的部队,并解放了汉中、武汉三镇。

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发起上海战役。经过半个月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成功解放上海。这场战役是渡江战役中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人民解放军付出了伤亡3万余人的代价。6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全部结束。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共歼敌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浙江、上海、武汉、杭州等120余座重要城市和苏、皖、鄂、赣、闽等广大地区,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