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

红星闪闪亮,

照我去战斗,

革命代代如潮涌,

前赴后继跟党走。

前赴后继跟党走,

砸碎万恶的旧世界,

万里江山披锦绣。

——电影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影片档案

拍摄年份:1974年

黑白/彩色:彩色

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愿坚、陆柱国

导演:李昂、李俊

摄影:蔡继渭、曹进云

作曲:傅庚生

剪辑:张克愚

主演:祝新运饰演潘冬子

高保成饰演宋大爹

刘江饰演胡汉三

刘继忠饰演椿伢子

荣耀

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历史背景:土地革命和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192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工农革命军,进行武装起义。此后,党组织领导的起义部队均称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光影故事

在苍茫的柳溪山垭(两山之间的狭窄地带)上,衣不蔽体的潘冬子和小伙伴椿伢子正在奋力砍柴。这时,远处隐约传来稀疏的枪炮声。冬子停住了手,昂头凝望着远处的群山。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枪声,他立即蹭蹭地爬上了一棵大树,静听着振奋人心的枪炮声,嘴角不禁泛起笑意来。冬子朝着远处的群山一指,对小伙伴说:“你听,近啦!兴许今天就能打到咱们这儿。”

“那可太好啦!”椿伢子凑到冬子身边:“冬子,你说他们为什么叫‘红军’?红军是红的吗?”冬子眼珠儿一转,答道:“这……我听爸爸说,他们帽子上都有一颗红星……”说着,把手一挥,“嗨,反正是闹革命的呗,革土豪老财的命,革胡汉三那老狗的命,帮咱们穷人翻身出气……”。

这时,潘冬子的话停住了。只见潘行义正急匆匆地向山上走来,冬子好奇地瞅着爸爸,问道:“爸爸,你到哪儿去?”

“莫问嘛,以后你们就知道啦!”潘行义扬起袖子爱抚地擦了擦冬子脸上的汗水,然后揽住两个孩子的肩膀,低声嘱咐道:“砍完了柴,早点回家。”说罢,他急匆匆地向着枪炮声传来的方向走去。椿伢子猜测地说:“你爸爸是请红军去了吧?”

冬子默默地点点头,充满神往地说:“红军快来吧!红军一来,抓住大土豪胡汉三。”

柳溪村内,大土豪胡汉三家的大门前,人喊狗叫,乱成了一团:几辆马车,十几副挑子已经陆续起身;门里门外家丁们还在你推我挤,手忙脚乱地搬着箱笼细软。

冬子和椿伢子两个小伙伴欢快地走进村来。胡汉三叉开双腿,拦住了这两个孩子的去路,逼进一步问道:“你爹到哪里去了?”

冬子回答:“不知道。”

胡汉三扬起了皮鞭,“哼!我看你知道不知道!”皮鞭将要落下的一瞬间,冬子略一侧身,把柴担往前一抡,柴捆猛地砸到胡汉三的脸上。胡汉三气急败坏地喊道:“来人,给我吊起来!”冬子被吊在那棵粗大、枯干的樟树枝上。冬子满腔怒火,咬紧牙关,对胡汉三怒目而视。这时,背后响起了群众的喊声:“不许打人!”愤怒的群众拥向前来。胡汉三惊愕地连连后退:“红军还没有来,你们就要造反!告诉你们,只要我还在这儿,这儿就得姓胡!”

远处有人喊:“红军来了!”胡汉三和狗腿子们仓皇奔逃。

随风招展的红旗后面,一队红军在潘行义的带引下冲了过来。红军干部吴修竹腰插驳壳枪、挥动大刀冲在最前面。吴修竹快步奔到冬子身边,一手托住了冬子的身躯,一手挥刀斩断了绳索。接着,他弯下身来,动手给潘冬子解绑。潘行义抱着儿子,激动地说道:“孩子,记住,是毛主席的队伍救了你!”冬子热泪盈眶的看着吴修竹和红军战士们。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红军,头戴闪闪红星的战士将自己从鬼门关救了下来。

柳溪乡热闹非常,鞭炮声响,锣鼓喧天。大家兴高采烈地庆贺着柳溪人民民主政府的成立。游行集会的队伍正走过胡家大院门前。队伍的最前面,小冬子和椿伢子高举着一对五星红灯为前导。红彤彤的灯光映照出竹竿挑起的大幅标语:“庆祝工农民主政府成立!”“打土豪,分田地!”“红色政权万岁!”等字样。提着花灯、擎着火把的游行队伍,来到了村边的打谷场上,场上更加热闹起来。这时候,赤卫队长潘行义率领着几个手持红缨枪的赤卫队员,押着大土豪胡汉三走过。群众举起拳头,高呼口号。胡汉三惊惧地低下了头。

傍晚时分,村外山道。小冬子和椿伢子和几个儿童团员在站岗放哨。过了一会儿,两个儿童团员过来和小冬子、椿伢子换岗。于是,冬子和椿伢子退到一边休息。一会儿之后,冬子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玩“抓土豪”的游戏。冬子扮演的“红军”看到椿伢子扮演的“土豪胡汉三”跑向山上,带着几个“红军战士”向山上追去,他们边跑边喊:“站住,胡汉三,红军已经把你包围了,赶快投降吧。”

谁知,山上的一个人闻声大惊。这人正是趁乱逃走的土豪胡汉三。他看清迎面跑来的是小冬子,小冬子也认出了胡汉三。胡汉三惊慌失措,丧家犬似地向树丛中逃去。小冬子紧追了几步,随即将红缨枪朝胡汉三掷去。锋利的红缨枪扎进了胡汉三身边的一棵树干上。胡汉三一惊,结果被树根绊倒了。小冬子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一把揪住了胡汉三。胡汉三转身推倒小冬子,小冬子一口咬住了他的右手。毕竟人小力气小,胡汉三猛地一甩,小冬子被摔晕过去了。胡汉三连滚带爬地向丛林深处钻去。这时候,椿伢子和两个儿童团成员扑到小冬子身边喊道:“冬子!冬子!”

小冬子慢慢地睁开眼睛,急忙说:“快,胡汉三跑啦!”

老奸巨滑的胡汉三跑掉了。

1933年10月,国民党集中百万大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潘行义参加了红军,在一次战斗中英勇负伤,被护送到柳溪战时医院进行救护。当听到自己丈夫负伤的消息后,冬子妈急急忙忙丢掉手中正在洗的衣服,带着儿子一路小跑地奔向医院。当他们母子俩刚走到门口的时候,就听到房子里面吵吵嚷嚷的。

冬子听到父亲熟悉的声音:“麻药留给重伤员,留给最需要的同志。”

军医:“潘队长,你的伤也不轻啊!”

潘行义:“你这个同志好死板嘛!你看看我有多壮实!”

军医还想说些什么,潘行义摆了摆手:“同志哥,来吧!别为这事儿耽误时间了!”

军医转脸望着已经迈进房内的冬子母子。母亲抚摸着孩子,很平静地回答:“他,经得起。”小冬子看看母亲,又看看父亲,完全理解了他们的意思。他用同样平静的目光看着军医,像是重复着妈妈的话。

手术结束之后,潘冬子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望爸爸。他小心地抚摸着爸爸那缠着纱布的伤腿,心里满含着疼爱之情。这时护士拿着一个盘子走了过来。盘子里放着一颗子弹头,小冬子伸手拿过来,托在手心里,看着。潘行义问:“冬子,这是什么?”

小冬子:“子弹头。”

潘行义:“哪里来的?”

小冬子:“白狗子打的。”

潘行义:“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小冬子:“等我长大了,我也去打白狗子,为你报仇。”

潘行义:“就给我一个人报仇?”

小冬子被问住了,不解地望着前来看望爸爸的吴修竹叔叔。吴修竹说:“孩子,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仇啊!白狗子拿枪打我们,要我们流血,是想夺走我们的红色江山。我们只有消灭天下所有的白狗子,才能使受苦的人民永远得解放!”小冬子凝视着手中的弹头,沉思着,把弹头握紧。

1934年秋天,对敌斗争形势发生变化,中央根据地的主力红军按照上级指示进行战略转移。潘行义所在的队伍也在转移行列。冬子不希望父亲离开自己,搂着父亲的脖子,害怕一眨眼的功夫,父亲就会从自己眼前消失。潘行义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个黄油布小包,解开拴着一枚制钱的绳子。布包打开,里面竟是一枚闪闪发光的红星。潘行义郑重地拿起红星,向小冬子说:“孩子,我知道你最爱红星,总想要一颗红星。现在爸爸要走啦,把这颗红星留给你。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了,想红军了,就看看它。有它给你引路,你这个儿童团员就一定能长成个红军战士!”

小冬子双手接过红星,无限深情地望着,站在山顶上,看着父亲和其他红军战士越走越远,他放开嗓子喊道:“你们一定要回来呀。”

红军走后,狼狈逃走的胡汉三勾结了国民党的军队,回到柳溪到处搜查共产党和红军。一下子把柳溪弄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冬子妈带领着乡亲们逃到了山上。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冬子天天盼着爸爸带着红军回到柳溪,将胡汉三和国民党军队杀得人仰马翻,让老百姓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于是,他缠着母亲,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母亲温柔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发:“……等到春天,满山的映山红全开了,你爸爸他们就该回来了!”小冬子腰别柴刀,向山上走去。他登上一块高高的山石,手捧红星,望着远方。

红星

,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得像一朵盛开的红花。满坡的映山红都开了。烂漫的山花丛中,出现了一条宽平的大道。大道上,红旗飘扬,威武雄壮的大队红军,正快步走来。在行军行列里,小冬子看见了爸爸。他一边走,一边含笑招手。爸爸越走越近。于是,他看见了爸爸的面孔,看见了爸爸军帽上那颗闪闪的红星。

冬子高兴极了,他幸福的睁开眼睛,可是眼前依然是枯黄的映山红。原来,刚才那是冬子朦胧中的梦境。

这年,冬子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她走家串户,到处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党的指示,毛主席的声音,犹如三伏的凉风,春天的雨,使劳苦大众有了盼头。

一天,冬子像往常一样,和宋爷爷一起在土楼外放哨警戒。忽然,远处出现了火光,人影攒动。犬吠声中,一串串火把,从几个方向急速飘来。宋爷爷大喊一声不好:“快,快告诉你母亲,敌人来了。”冬子立马明白了,撒腿跑到屋里,立刻把情况告诉给母亲。冬子妈看出发生了情况,她示意大伙镇静,然后站起身,吹熄了油灯,转身走出了楼门。

冬子妈让宋大爷、冬子和群众隐蔽地从灌木丛中穿过,迅速向山上转移。她自己则守在楼门,掩护群众撤退。冬子妈突然发现一队敌人、一串火把向群众转移的方向扑去,不由地浑身一震。她环顾四周围拢来的敌人,毅然走进土楼,点起了油灯,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看到土楼里的灯光后,胡汉三带着手下急匆匆地掉转方向,向土楼包围了过来。冬子妈勇敢地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气急败坏的胡汉三指挥着匪兵们把一支支火把投向土楼下的柴堆。

熊熊的烈焰中,冬子妈那炯炯的目光,穿透火焰,怒视着楼下的匪兵。土楼的火光,映照着山林,映红了宋爷爷和革命群众悲愤的面孔。冬子强忍着悲痛,和宋爷爷带领着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望着熊熊火焰中的土楼,冬子咬着嘴唇,发誓自己一定要为母亲报仇。于是,潘冬子怀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跟随着宋爷爷,找到了吴修竹,加入了红军。

这天,吴修竹接到上级指示,要求他们的队伍夜袭柳溪,打击敌人的嚣张气馅,鼓舞人民的斗志。由于潘冬子年龄小,吴修竹安排他和宋大爷留守。冬子非常不乐意,一个人溜到河边,百无聊赖地磨起了砍柴刀。这时,迎面传来“追呀”、“缴枪不杀”的喊声。被红军游击队追赶着的一群白匪正向小桥这儿仓皇逃命。冬子焦急地望望手里的柴刀,又环顾四周:怎么办?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向桥中央扑去。冬子砍断了竹索,连忙弯腰去掀桥板,但没有掀动。匪兵朝小桥奔逃。冬子吃力地掀着桥板。宋爷爷及时赶到,两人一齐用力,一下子把桥板推进河里。惊慌失措的匪兵们在惊叫声中跌进河里去了。

战斗结束后,红军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押着俘虏,清点着缴获的物资。宋爷爷高兴地告诉吴修竹,这次活捉匪军全是冬子的功劳。大家交口称赞:冬子人小鬼大。

红军凯旋上山之后,胡汉三搬来了救兵。他为了报复红军,残酷地实行了封山计划。他派人到处设置关卡,不准老百姓将粮食、盐巴等生活物资带进山去,妄图切断军民之间的联系,将红军困死在山里。

不过,聪明的老百姓是不会让红军战士挨饿受冻的。乡亲们采取各种方式,冲破敌人的关卡、封锁给红军送去给养。然而,山上红军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物品就是盐巴。可是,敌人对于盐巴控制地非常严,乡亲们实在是没办法搞到盐巴。这天,跟着红军叔叔挖完野菜的潘冬子刚走进草棚,就看到好久未见的宋爷爷。他高兴地扑到宋爷爷身上,喊了声:“爷爷!”

宋爷爷拉着冬子的手,亲切地:“冬子,咱们走。”

冬子:“哪儿去?”

宋爷爷:“跟爷爷下山去。吴大叔他们要到老远的地方去打游击。”

“我也跟吴大叔到老远的地方打游击去。”冬子不服地说,“我已经长大啦,我有劲,不信,咱们试试。”

宋爷爷神秘地笑笑,撩起衣襟,从裤带上解下下一个雕花竹筒:“来,试试,看你能不能拿得动。”

冬子疑惑地看着竹筒:“这有什么,一个竹筒子!”

“呵呵,口气不小。这可不是普通的竹筒,这里面装的是山下工农群众的心啊!”宋爷爷摸过一只洋磁碗,放到木桩上,“孩子,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吧!”

冬子拿起竹筒晃了晃,拔掉塞子,向着小碗倒下去。雪白的盐粒唰唰地流进碗里。

“盐?”冬子欣喜地望望这晶亮的盐粒,又惊奇地望着这个奇特的“盐罐子”,沉思着。突然,他一把扯住了宋爷爷:“爷爷,咱们走!”

宋爷爷一手提起小包袱,一手拉住冬子:“走吧!”

爷俩信心百倍地走向山下。看来这次他们一定会顺利完成任务的。

山下的一间茅屋前,放着一堆新编成的竹器。头戴破旧的“一口钟”绒帽、一副小篾匠打扮的冬子,正在把它们分捆成两担。宋爷爷走出来,把那个雕花竹筒递给冬子。冬子接过,摇了摇,听了听,挂在扁担上。一老一少各自挑一扁担竹制品,向山路上走去。宋爷爷连声敲击着竹筒叫卖。冬子跟着宋爷爷沿着一条条街道走着,和乡亲们打着招呼。乡亲们偷偷地给他们把平时节省下来的盐巴倒进冬子的竹筒里。冬子看着雪白的盐巴,心里热乎乎的。他想,这一颗颗的盐巴里全寄托着群众对游击队员的深厚情谊呀。

两担竹器都已卖完,宋爷爷扁担上只剩下了两个竹筐。小冬子提着那只雕花竹筒在后面跟着。他们走出了镇子。桥头的哨卡上,白匪兵正在挨个儿搜查一长串走出镇子的群众。这时检查完了前面的人群,一个白匪向宋爷爷招手。宋爷爷站起来,拉着冬子要走。冬子抢上一步,从宋爷爷手中拿过竹筒,向宋爷爷丢个眼色,提起竹筒不动声色地向河边走去。宋爷爷正看着冬子走下河滩的背影,一个白匪不耐烦地走了过来,把他拉了过去。

被搜查完毕的宋爷爷,系着扣子,离开了白匪哨卡。他在距桥较远的一棵大树旁边停下,坐在一块石头上,遥望桥头,脸上写满担心和焦急。冬子提着水筒从河边的草丛里走了出来,大步向哨兵走去。白匪把竹筒扔在地上,抡起枪托砸去。雕花竹筒破成了两半,一汪清水从竹筒里流山。白匪伸出手指蘸了点水放进嘴里尝了尝,然后呵斥地喊道:“走!”

山路上,宋爷爷看看冬子,鼓励地:“孩子,别泄气,只要人没出事,咱们再想办法!”

冬子掀开了袄襟:“爷爷,你看——”

棉衣里子已经渗出了水渍。宋爷爷捏了捏水渍,放在舌头上一舔,激动地一把抱住了冬子:“真是个好孩子,像个儿童团员干的!”

回到山上后,宋爷爷让冬子脱下棉衣,他们俩合力把衣服里的盐水挤得干干净净,然后倒在锅里熬煮着。炉火映红他们的笑脸。是呀,终于可以让红军亲人吃上盐巴了。

火噼里啪啦地越烧越旺,盐水叮叮咚咚地越煮越浓。带着乡亲们对红军亲人浓厚情谊的盐水,终于熬成了雪白的盐巴。爷俩心里乐开了花,冬子更是一蹦三尺高。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吴叔叔身边,把这宝贵的东西交给他。这时,外边传来一阵脚步声,吴修竹从门外走了进来。

吴修竹乐呵呵地说道:“孩子,你在这里已经毕业了,党要送你到一个新的学校去。”他的话严肃而又亲切,“在那里,有新的功课、新的斗争等待着你!”

冬子坚定地说:“党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吴修竹说:“茂源米号要找个小学徒。老板是个专替白匪采办军粮的家伙。让冬子和椿伢子两个小伙伴在一起,听听消息、摸点情况。咱们就多了个耳目。”

在组织的安排下,冬子化名郭镇山,来到了姚湾镇的“茂源米号”当学徒。聪明的冬子对于米店沈老板的盘问对答如流,并且与另一位同志刘来子接上了头,而这个同志就是自己儿时的伙伴——椿伢子。黑心的老板给他们安排了许多活计,从来不让他们有休息的时间。

这天,门外突然吵吵闹闹,一片嘈杂之声。潘冬子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人们前来买米,可是老板挂出“今日无米”的告示牌,惹得大家吵吵闹闹。冬子暗想,昨天自己还亲眼看到谷仓里装了满满的大米。怎么今天就没有了,里面肯定有问题。于是,他决定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这天晚上,冬子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突然发现沈老板带着一个人偷偷摸摸地进了书房,还神秘地关上了门和窗户。冬子透过窗户的小洞中看了看,原来那个鬼鬼祟祟的神秘人物是胡汉三的狗腿子。冬子心想,这两个坏东西搅在一起肯定没好事。

冬子轻手轻脚地往房子前边靠了靠。沈老板和胡家狗腿子说话的声音,清晰地传出来。

狗腿子:“茂源米号可要发大财啦!”

“这,孙副官放心,决亏不了弟兄们。”

沈老板干笑了几声,又压低了声音问,“这回进山的一共是多少队伍?给个数,我好准备。”

“这可是军事秘密!”狗腿子压低了声音。

沈老板:“这回进山一共是多少队伍?”

狗腿子:“正规军一个营,保安团两个连。镇上就剩二、三十个人了。”

沈老板:“什么时候开拔?”

狗腿子:“明天一早”

冬子心里一动:老板不卖给乡亲们粮食,原来是要给胡汉三做军粮,攻打红军叔叔呀。他把小眼睛珠子一转,一条妙计涌向心头。他立刻回到房子里,摊开纸,刷刷的写了起来,写完之后交给椿伢子。他让椿伢子立即转交给吴叔叔,将事情交代清楚。椿伢子高兴地做了个鬼脸,立马飞也似地向远处跑去。

早晨,阳光慵懒地洒在大街上。“茂源米号”大门紧闭,门上却挂起了“今日售米”的牌子。买米的人群挤在门前,打量着牌子:“今天卖米啦!”、“怎么还不开门?”

沈老板披着衣裳匆忙走出来,惊愕地看着被推撞得摇摇晃晃的门板,高叫:“没有米,没有米!小

山子,快把门顶好。”

冬子应声急忙跑了过来,又向大门跑去。米店门口拥拥挤挤,一群人大声叫着:“开门,快开门!”

人群中,宋爷爷凑近身边一个怒容满面的年轻人,小声说:“我见店里的米都在后门装船了,怕是又要运走啦!”

青年人气愤地猛挥动着手里的口袋:“什么?米都在后门装船啦?放着米不卖,要运走?要饿死人哪!”群众向后门涌去。

“茂源米号”后门,人山人海,热闹非常。群众早已冲上米船,动手抢米。等到沈老板发现之后,满满的几船米全被一抢而光,甚至有一条船不知道什么原因,沉到了河底。沈老板一下子跌坐在地上,心想这次可要完蛋了。

晚上,茂源米号里,一盏大煤油灯把客厅照得通亮。饭桌旁坐着的是米号老板和喝得半醉的大土豪胡汉三。沈老板心烦意乱,胡汉三满脸怒气。看来这次搜山计划又要泡汤了。这时候,潘冬子端着碟子上菜,胡汉三打量着潘冬子,有些不敢确定,于是他决定验证一下面前的这个小子,是不是自己的仇人潘冬子。可是,经过他再三的恐吓与吓唬,机灵的潘冬子都一一应付过去。最终,胡汉三无奈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深夜,冬子背插柴刀,手提一把煤油壶,蹑手蹑脚来到胡汉三睡觉的房门口。房门虚掩,门上挂着一把锃亮的铜锁,屋里传出胡汉三的鼾声。冬子轻轻把门推开,走了进去。看着睡得像死猪一样的胡汉三,冬子想起了妈妈站在熊熊烈火中坚定的望着远方的样子。

冬子毅然提起油壶,把煤油全部浇在胡汉三的床上。他点着了火柴。火光映照着冬子充满愤怒和仇恨的脸。然后,他从容地拔出柴刀,提在手里,大步向房门走去。就在这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胡汉三,连滚带爬地滚到床下,挣扎着向门边爬了几步。终于,胡汉三仰脸向上一望,看到了满脸怒容的潘冬子,他惊惧地问道:“是你?”

冬子厉声地说:“是我!红军战士潘冬子!”

雪亮的柴刀,迎着火光,高高举起,又凌空劈下。

潘冬子从米店出来,看到了宋爷爷和椿伢子。他高举柴刀,高兴地说道:“宋爷爷,我把胡汉三砍死了!”

“好!”宋爷爷拉住了冬子,“你吴大叔领着部队打进来啦。”

冬子:“走,接他们去!”他们兴高采烈的向远处走去。

在“计口售盐”的盐店门口,宋爷爷老少三人迎面遇上了溃逃过来的白匪。

“缴枪不杀!”宋爷爷高举扁担,冬子、椿伢子亮起柴刀,向敌人扑去。吴修竹带着游击队员们从三面包围过来。残匪们跪倒在地,举枪投降。

万里晴空,漫山遍野都是盛开的映山红。冬子和吴修竹一起,穿行在花丛之中。他们后面,游击队员们正走下山来。在一块高高的山石旁,冬子慢慢地停住了脚。望着那绚丽的山花,他情不自禁地把手伸进怀里,掏出了那颗闪闪的红星。

红星鲜艳得像一朵盛开的红花。

他手捧红星,无限深情地说:“吴大叔,你还记得吗?我妈妈说过,等映山红全开了,咱们的红军,我爸爸他们就回来了。”

吴修竹缓缓地点了点头:“我记得,你想和你爸爸一样,把这颗红星戴到军帽上,当一个红军战士!”

冬子那孩子气的脸上泛起一丝希望和期待的神情:“那,什么时候?”

吴修竹:“现在!”他脱下冬子的军帽,安上那颗红星,为冬子戴上红星的军帽。

抬头望向前方,冬子看到了多次在梦中曾经见到过的景象——烂漫的山花丛中,载着红军战士的两匹快马飞驰而来。他使劲掐了掐自己的胳膊,真疼。看来这次是真的。最前面那个骑白马的人,就是潘行义,自己日思夜想的爸爸。

冬子扑上去:“爸爸,这些年,你给我的红星,我一直放在身上。”

潘行义:“后来,你吴大叔又帮你把红星戴到了军帽上,是不是?”

吴修竹:“不,是他自己把这颗红星戴到了心头上!这些年里,闪闪的红星照耀着他,孩子可从来没有后退过一步啊!”

潘行义深情地看着冬子:“孩子,记住,是党把你拉扯大的。你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以后每走一步,都要看一看,看是不是走在了毛主席那条正确的革命路线上!”

精神抖擞的红军游击队员们,在吴修竹、潘行义的带领下,离开了阳光灿烂的驻地。在吴修竹身后,冬子和椿伢子并肩走着,走过开遍映山红的山坡,走过胡家大门前。当年吊打过冬子的枯树枝上,一长串鞭炮在欢快地唱着胜利的赞歌。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革命的前途无限光明。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度过了自己战斗的童年;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他踏上了新的战斗历程。

点击点评

成长的故事·革命战士的品质

影片以充满激情而深刻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革命家庭、父辈的英雄形象给予冬子的巨大影响。父亲把仅有的麻醉药留给别的同志,他舍己为人的崇高风格和钢铁般的革命意志,让冬子懂得革命战士应该具备的品质。

镜头中多次出现的红五星是光明的象征,是党的象征,更是毛泽东革命军事斗争路线的象征。红星,闪闪发光,从去参加长征的父亲的手中交到孩子的手心,它紧贴在孩子的胸口,走过了一段艰苦斗争的历程。终于,红星在红军胜利归来的时刻,戴到了孩子的军帽上。

冬子成长的故事,发生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到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时期。游击队的胜利,胡汉三的灭亡,冬子父子的重逢,都与党中央确立的正确路线联系在一起。在冬子的成长过程中,吴大叔和宋大爷对冬子的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们不是把冬子窝在翅膀下,而是有意识地让冬子到社会中、到斗争中去长才干,见世面。

影片的音乐处理和影片组接也很出色。一曲《红星照我去战斗》饱含一种沉郁的抒情风味,配合银幕上两岸的青山绿水,一只竹排顺流而下的意境,美不胜收。在组接的处理上,影片有时是把两个画面类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如冬子用力踩“靖卫团”的破木牌,紧接着的一个镜头是胡汉三双手捧着那块木牌狂喊“封山!”这样的组合紧凑巧妙。第三类是使用转化的方法来组接,如冬子的母亲就义前的烈火化为红旗,时间变了,地点也变了,但是冬子的怨愤情绪始终未变,这样的组合缩短了镜头,更符合生活。

回望精彩

影片中宋大爷送潘冬子去“茂源米号”的时候,一只竹排远远而来,潘冬子手捧红星坐在竹排前边,宋大爷撑篙稳站排尾,清澈的江水,时而疾驰时而缓行,两岸巍巍的青山,翱翔蓝天的雄鹰,再配以抒情的《红星照我去战斗》的动人插曲,形成了色彩绚丽,情景交融,音画合一的优美意境。

音乐发挥古筝的特有技法,表现出了高山流水的特定意境。画面中翠竹掩映着碧绿的江水,青山衬托着广阔的蓝天。“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音调显得自由、轻松,表现了小冬子胸有成竹,在新的考验面前鉴定自若的神态。“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歌声越来越昂扬,越来越豪迈,预示了潘冬子在新的斗争中,在红星的照耀下,一定会取得新的胜利。为了表现小冬子开阔的心胸,激越的心情,在前奏中加了竹笛,音色嘹亮、清脆宏远,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组抒情画面的光色处理和镜头运用,热情奔放,流畅和谐。摄影机缓缓移过碧翠欲滴的竹林,远处出现了青山绿水、急流险滩,碧竹吐翠,青山矗立,绿水明澈的清新意境。绿色基调达到了**,冬子乘坐小竹排顺流而下,摄影以明快的侧逆光,形象得描绘出“江山如此多娇”的美景,更增添了冬子的战斗豪情。

随着竹排行进移动、变化,一幅幅优美壮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形成了“大江东去”的气势,波浪起伏,川流不息,**。影片以诗的语言、画的风格阐明革命的哲理和激情,抒发着革命的坚定信念。

旋律:《红星歌》

电影音乐是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深化影片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气氛,连接情节发展。彩色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的音乐创作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红星歌》作为主题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根据剧情的发展,在词与曲上有所变动。

主题歌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红军干部吴修竹救下潘冬子时。镜头推向吴修竹的脸部,然后推出鲜艳的红星特写,此时影片突然迸发出江湖奔腾般的歌声“红星闪闪放光彩”,烘托出被解放的人民的欢乐心情,也刻画了小冬子对党和毛主席,对红色五角星的无限热爱。影片通过五角星将冬子的命运与之连接在一起,指出了冬子今后要走的道路。

主题歌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小冬子的幻境中:冬子戴上红领巾,背上书包,手持红缨枪上学时,木琴击打出了欢快、活泼的主题音调,表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幸福、舒畅的感情。冬子为妈妈宣传遵义会议精神放哨时,音乐用黑管、短笛奏出了冬子的主题音乐,配合以弦乐弹拨,刻画了小冬子的机敏、沉着。

在冬子挖野菜逗松鼠玩的时候,又运用了长笛、单簧管、木琴、竖琴等乐器,表现出了冬子富于幻想和生动活泼的个性,刻画了他在艰苦斗争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冬子拿着棉大衣给哨兵披上时,用乐队全奏,并加了竖琴,充分显示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一大段多层次的音乐,使冬子的形象更加完整、感人。这是主题歌在影片中第三次出现。

镜头组接

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贯穿在影片的全部创作过程中,始于电影文学剧本和导演构思,最后落实在剪辑台上。由于不同场景拍摄方法不一,又不可能按照内容的顺序来拍摄,所以必须将同一场景的镜头分别集中拍摄下来,然后将一系列拍摄好的画面素材,根据剧本内容和导演示意图,按照分场的规定情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行为,经过选择,运用剪辑手段组接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