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我们就是要上井冈,寻找立足点。只要队伍不散,红旗不倒,我们这块小小的石头,总有一天会甩出去,打破蒋介石的大水缸。

——毛泽东信心百倍地鼓励战士们不要放弃革命

影片档案

拍摄年份:1993年

黑白/彩色:彩色

出品:潇湘电影制片厂

编剧:周康渝 骆炬 黄德明

导演:周康渝

摄影:张建中 张岳夫

主演:王霙 饰演 毛泽东

刘法鲁 饰演 张国平

李永田 饰演 余洒度

王茜 饰演 闫灵芝

姚刚 饰演 卢德铭

荣耀

荣获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优秀故事片。

历史背景: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指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领导的武装起义。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随后,湘鄂赣粤等省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起义。

9月初,毛泽东将湘赣边界地区的工农武装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共约五千余人,合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11月举行起义。起义受挫后,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于10月转战至井冈山,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人物:卢德铭

卢德铭(1905-1927)四川宜宾人,字邦鼎,号又新,又名继雄。1924年加入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组织科科员,曾参加东征。1925年11月起,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长、营长,第七十三团参谋长等职务。

1927年9月参加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总指挥。9月25日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途经江西萍乡芦溪山口岩时,在作战中牺牲。

光影故事

1927年,正当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却突然背叛革命举起屠刀,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各地的反动派纷纷跟随蒋介石的反革命脚步,开始残酷地杀害共产党员和农会积极分子。

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8月7日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央紧急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最后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且决定委派毛泽东前往湖南组织秋收武装暴动。

湘东荒凉的山峦,毛泽东身背蓝布包,手握纸伞,风尘仆仆地从远处走来。他步履匆匆地在湘东大地走着,心里满怀着对革命的向往。想到这一切他不由得紧握拳头,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我毛泽东投笔从戎,扯旗放炮,一定要干他一个天翻地覆!”

毛泽东在张家湾一个简陋的课堂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他将当地的工农革命军领导召集起来,和大家一起商量秋收暴动的情况。最后经过大家商量,毛泽东庄严地宣布前敌委员会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设三个团,秋收暴动时间为1927年9月9日。

出生富贵之家的阎灵芝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身心投入到革命运动当中。她的父亲闫仲甫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忠实走狗,正是他带领着民团将当地的农会积极分子和共产党员全部残忍地杀害了。闫灵芝为了和反动家庭断绝关系,她将自己家的东西发放给附近的农民,并带领农会积极分子将自家的房子一把火烧光。当闫仲甫得知是女儿带着人分了自己家的财产并且烧了房子的时候,他恼羞成怒并且狠毒地将女儿绑了起来准备杀害。

毛泽东在革命军三团党代表潘心源、警卫员陈志安的接应下前往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在路上,毛泽东被告知通往铜鼓镇的必经之路是张家坊。而此时张家坊地区被杀人如麻的反动民团司令闫仲甫把持着,潘、陈二人叮咛毛泽东要小心。当他们三人快走到张家坊的时候,他们看到民团在地头蛇闫仲甫的监督下,挨个搜查过路行人。

于是毛泽东一行三人假装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向哨卡走去。这时闫仲甫一把揪住毛泽东凶神恶煞地问道:“留这么长的头发干什么?”毛泽东风趣地回答道:“我是生意人,经常走南闯北。头发长了,下雨的时候可以挡风遮雨;艳阳高照的时候可以遮太阳。”

毛泽东风趣而又机智的回答让闫仲甫抓不到把柄,于是他将毛泽东放了过去。当查询到陈志安的时候,陈志安谎称自己是挑夫。听到这话,狡猾的闫仲甫转身掀开陈志安衣领,看看他的肩膀,他冷笑着说挑夫肩膀上连印记都没有,于是一挥手命令团丁将三人押走枪毙。

弯曲的山路上,几个团丁押着毛泽东等“嫌疑犯”前往刑场。毛泽东向陈志安要过几块光洋,放进一个团丁口袋,说道请多多关照。得到团丁默许后,他忽地跳下沟坎,扑进树丛中。潘心源也乘团丁混乱时指挥乡亲四处散开。枪声紧随着疾速奔跑的毛泽东,眼看就要被迫上,他机警地跳下被茅草壅塞的水沟,蹲在泥水中。

这时搜捕的乡丁赶到小河边,他们就在毛泽东藏身的茅草丛旁边搜寻着。任凭刺刀、梭镖在身边戳、刺,毛泽东都纹丝不动。等到暮色昏昏,没有动静了,毛泽东探头看看,确信乡丁已经走远,险情己过,他看着自己一身污泥,摇摇头笑了。

铜鼓镇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结集地,团长苏先骏,正着急等着中央特派的秋收起义委员。这时回来打探消息的人报告没有毛委员的消息,这时几个赤卫队员押着浑身泥土的毛泽东走进团部驻地。毛泽东告诉苏先骏自己是毛泽东,苏先骏勃然大怒地训斥着那几个赤卫队员说:“他是秋收暴动最高领导!”

9月9日近在眉睫,铜鼓镇一片沸腾。被解救回来的闫灵芝正带领着同志们忙着扎标语,绣红旗,制红巾,缝袖标。革命军、赤卫队员们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秋收起义中大显身手。在新兵征集处毛泽东见到了正在闹事的“烂皮萝”。

“烂皮萝”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他到处流浪,受尽人们的白眼。富人叫他“穷鬼”,穷人更是叫他“烂皮萝”。所以当征兵处的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要当兵的时候,他告诉征兵处的工作人员,自己当兵就是为了报仇,杀掉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

当毛泽东听了他的事情之后,不仅收下他当兵,还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蓝顶天,意思就是让他做个顶天立地的人。这时一个吹唢呐的少年也找到了这里,于是毛泽东也将他收留到部队里,并且为他起名冬生。

隆隆的爆炸声揭开秋收暴动序幕。工农革命军攻下白沙,毛泽东指挥苏先骏带领三团冲锋陷阵,最终胜利拿下礼陵并且占领萍乡。战士们士气高涨大有攻占长沙之势。毛泽东高兴地欣然疾书: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敌强我弱的形势,加上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一味要求进攻的错误指令,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当时的悲惨局面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从江西修水出发,向长寿街进攻,9月10日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由于师长余洒度刚愎自用,对土匪邱国轩不加审查的加以收编,没想到邱国轩临阵反戈进攻二团,致使二团腹背受敌,损失惨重。而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邱部突然袭击,致使一团腹背受敌,损失

200多人,步枪200多支,团长钟文璋失踪,一团被迫向浏阳转移。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三团攻占白沙重镇后,闫林芝在战斗过程中将闫仲甫从马上打落到地准备按纪律处置,然而在父亲的哀求下,闫灵芝不忍心将其处决,于是她违反纪律将自己的父亲私自放走。而被放掉的闫仲甫立即跑到城里向国民党反动派通风报信。

当毛泽东知道情况后连忙命令队伍撤出白沙。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在闫仲甫的带领下轻车熟路地来到白沙,然而此时人去楼空。国民党将领骄横地说,毛泽东进攻得很迅速,撤退得也很迅速啊!殊不知,这正是毛泽东的战略转移。就在部队撤退过程中,三团遭受沿途敌军的包围,虽然经过拼死搏杀之后冲出包围,但是清点人数之后发现伤亡惨重。

闫灵芝伤心欲绝,她准备单枪匹马去找闫仲甫报仇,毛泽东当即喝止住了她。毛泽东严厉地说道,不要逞匹夫之用。难道我们革命队伍损失得还不惨重吗。这一句质问犹如当头棒喝,将闫灵芝敲醒,她羞愧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打消了这个错误的念头。

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后,进攻萍乡未克,西进攻占了老关、醴陵,又北进占领浏阳。由于领导麻痹轻敌,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部队被打散,仅有少数战士不成建制的突围出来。所以二团实际上相当于全军覆没。

第三团于9月11日在铜鼓起义,胜利占领了白沙镇,9月12日又占领东门市。9月14日敌人兵分两路包围第三团,三团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被迫向上坪撤退。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毛泽东心头蒙上浓浓的阴云。看着疲乏的部队和牺牲的战友,毛泽东一挥手:“赵冬生,吹!”悲怆的唢呐声掠过树梢直冲云霄,一直伴着队伍向远方退去。

一想到国际共产主义代表“进攻!进攻!”的命令和眼前溃败的队伍,毛泽东陷入沉思。工农红军的去向和发展问题萦绕在毛泽东心头,久久不能散去。到底如何重新将打散的队伍拉拢起来?工农红军怎样在强敌如林的中国生存并发展壮大?这都是横亘在毛泽东面前的一大问题。

文家市正是秋高气爽的时间,卢德铭、余洒度率一团和毛泽东在此会师。卢德铭非常高兴能与毛泽东相遇,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而余洒度因为盲信邱国轩而导致马失前蹄,又主动撤退,所以心里憋了一肚子气。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期间就吵吵嚷嚷要再举兵攻打长沙。

毛泽东没有立即反驳他,只是事实求是的分析道:“我们对于敌人的强大程度认识不够,总认为敌人是纸老虎,所以在战斗中有些大意而吃了亏。再加上农民群众被反动派打压怕了,他们不敢也不能起来反抗,所以导致我们失去人民群众基础。这些不利因素都告诉我们不能和敌人硬碰硬地开战。”

里仁学校大教室,前委会为下一步行动展开了激烈争论。毛泽东强调敌我双方势力悬殊,不能强攻,只有站稳脚跟,保存实力,把红旗树起来才有出路。余洒度、苏先骏和众多赤卫队员,革命军战士对毛泽东放弃长沙的决定极为不满,他们批驳毛泽东是“违抗中央命令!”、“胆小!”、“逃兵!”。

一时间怀疑,刁难等重重压力一起逼向毛泽东。虽然卢德铭同余洒度等人展开激烈辩论,但是以余洒度为首的一群人仍然要求进攻长沙。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以“伞靠骨干来支撑”的通俗比喻向大家讲道理。他说雨伞之所以能撑开挡风遮雨,就是因为有一圈伞骨在四周支持着伞面,如果没有了伞骨的支撑,那么伞也就没办法撑起来了。

通过这个生动浅显的例子,他告诉大家,在没有群众基础的这种情况下发动暴动是非常危险的。随后他告诉大家,这段时期工农革命军处处被动挨打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群众基础。

面对余洒度的疑问,他紧接着又以“叫花子和龙王比宝”进行比喻,向大家说明问题。他说:“虽然我们工农革命军和赤卫队员分布广泛,但是我们的整体实力比起国民党来还差得远,所以说我们现在不是讨论‘龙王和龙王比宝’的问题,而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的问题。”他的一席话,生动精辟地讲出了工农革命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优劣比较,大家都非常赞成他的意见。

此时在闫仲甫的引导下,国民党追剿部队步步逼近文家市。大敌当前,情况紧急。9月19日毛泽东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先撤往萍乡。乡亲们拽拉着战士的衣襟,不让他们离去。有些乡亲们担心工农革命军走了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又会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时间人心浮躁,士气低沉。

于是毛泽东诚恳地告诉大家,我们的队伍就是为了节当天下穷苦老百姓,我们现在的撤退只是战略上的转移。我们大踏步地撤退正是为了以后有力地前进。他满含深情地向大家许诺一定还会回来的。

在毛泽东的深情地解释下,人群才慢慢平静下来。为了鼓舞士气,毛泽东让闫灵芝带领宣传队员们唱起了“暴动歌”。在“暴动,暴动,我们来暴动”的歌声中,乡亲们依依不舍地送别工农革命战士们,老乡们拉着毛委员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

撤退,部队究竟撤向何方?又一个难题摆在毛泽东的面前。其实毛泽东早已了然于胸。毛泽东知道靠共产国际纸上谈兵的指导是无法成功的。因为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于俄国;中国人民的革命意识不同于俄国人民的革命意识;中国的革命时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时期,所以不能硬是按照俄国的革命经验在中国的实际情形下死板硬套。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在考虑将队伍从城市战略转移到农村,由“硬碰硬”式的进攻转为“游击型”的战略防御。所以他想带队伍去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山区,而不是反动势力猖獗的城市。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在开始酝酿“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方针了。

行进过程中,伍中豪等人向毛泽东请教部队该开往何方。毛泽东摊开地图,豪气干云地用大手直指罗霄山脉:“到敌人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去,建立苏维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像俄国的列宁,在世界的薄弱地方开展革命,原则是一样的。”大家高兴地称赞这是个好主意。

这时有人疑惑地问道,如果中央领导不同意怎么办。毛泽东淡淡地说道:“这些压力我都考虑过了。大不了就是丢官,坐牢,掉脑袋。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走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路。”众人对毛泽东为革命抛头颅的奉献精神赞叹不已。

行进过程中,余洒度和苏先骏对于毛泽东的行军路线有所怀疑,并且一再强调要带人去攻打长沙。当苏先骏来请示他部队要开往何处的时候,余洒度怀疑毛泽东要带领队伍上山。他想自己堂堂的黄埔生怎能让他带上山当“草头王”。霎时间他的怒火如火山喷发一般发作了。他喝令士兵原地休息。

这时卢德铭着急地跑过来批评余洒度说,现在这个地方不适合隐蔽,将战士们暴露在敌人的攻击范围之内是非常错误的。他督促余洒度赶紧把大家带到安全地带。

听到这话之后,余洒度没有好气儿地说道:“那你告诉我到底什么地方是闻不到火药味安全地带,是尼姑庵,还是什么其他地方?”卢德铭生气地说:“你要是实在想打萍乡,那就去打好了。”余洒度恼火地说让愿意攻打萍乡的站起来,这时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几个人。

看到这个情况,余洒度肺都快要气炸了。他生气地骂道:“平时不是吵吵嚷嚷地要打仗嘛,现在怎么都软蛋了。”这时苏先骏站起来命令三团士兵站起来集合。但是只有寥寥几个人站了起来。余洒度又让武昌警卫团的人站起来,这时许多人站了起来。

看着辛辛苦苦聚拢起来的队伍就要分崩离析,卢德铭一声怒吼:“是共产党员的就坐下!”一下子镇住了懵懵懂懂的战士们,那些刚刚站起的战士们也开始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纷纷坐了下来。这时接到报告的毛泽东走了过来,他笑着说:“还是党比枪大。”于是这场兵变就被卢德铭的一声怒吼和毛委员的一句话化解过去了。

部队避敌强势,在山林急速行军,不料又遇敌伏兵。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看着身边这支溃不成军的队伍,毛泽东再也挺不住疟疾的折磨,病倒了。卢德铭扶着毛泽东躺上担架,果断地命令掩护毛委员先行撤退,自己则率警卫连去接应与敌遭遇的先头部队。卢德铭端起机枪,率战士们组成一道攻不破的防线。

敌人在山口遇到卢德铭的严密防守,一时没办法突破。然而这时候苏先骏告诉卢德铭,对面的队伍是自己的手下,卢德铭立即命令停止射击。敌人趁着这个间隙加大了攻击力度,一下子将卢德铭辛辛苦苦构筑的防线撕裂开来。

卢德铭气愤地问苏先骏到底是怎么回事。胆怯地苏先骏连忙推卸责任说不是自己的责任。敌人的攻势越来越凌厉,卢德铭知道守不住了,于是他端起机枪命令其他战友撤退。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卢德铭总指挥为革命事业流完了最后一滴血后英勇牺牲。

大雨倾盆而下,毛泽东带领着部队到一个小农庄避雨。他命令士兵在房檐下避雨,不要叨扰乡亲。此时潜伏在山庄的一个敌特分子从楼上扔下一个炸弹,眼疾手快的蓝顶天赶紧将毛泽东推进屋内。一声巨响过后,蓝顶天倒在血泊中牺牲了。大家悲痛地哭作一团。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毛泽东为蓝顶天的牺牲伤感悲哀的时候,赵冬生哭哭啼啼地跑来汇报:“警卫连全部战死,卢总指挥……”赵冬生难过地说不下去了。

毛泽东接过警卫员送回的卢德铭的遗物之后仰天长啸,双泪纵横地责问苍天:“老天你有眼无珠,我要你还我德铭!”突然之间他拔出警卫员的手枪指向苍天说道:“德铭兄,我为你送行!”清脆的枪声在山谷回荡,久久回荡在人们的心头。

赵冬生着急地跑过来告诉毛泽东说,余洒度准备枪杀逃跑士兵。毛泽东连忙跑过去阻止道,我们革命军队与旧军阀的根本区别就是他们这些人可以自由参加。我们不能用旧军阀的那套来对付他们。余洒度一听此话,火冒三丈地说道:“我堂堂黄埔军校毕业生竟然被你说成是旧军阀,你要做好人就自己做,出了事你要负全部责任。”说完他恨恨地离去。

毛泽东忙让人放开那些被绑士兵,并给他们每人发放三块大洋作为路费。这些士兵非常感动,他们声泪俱下的向毛委员诉苦说自己也不想逃跑。一个排长说自己母亲病危,他向余洒度请假不允,无奈之下出此下策。

另一个人说余洒度和苏先骏随意辱骂、责打士兵,自己受不了才跑的。另外一个人说当官的克扣粮饷,他们当官的吃肉,让普通士兵吃野菜杂粮。毛泽东听了以后感慨良深,他觉得必须对队伍中这些旧军阀的不良习气予以纠正。

经过漫长的行军,队伍到了莲花城西南。毛泽东得到情报称莲花城防守薄弱,只有几百正规军和闫仲甫的民团在此驻防。为了鼓舞士气,毛泽东命令主动迎战莲花城的驻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革命军大获全胜。闫灵芝单枪匹马前去击毙了恶贯满盈的闫仲甫。这个双手沾满革命战士鲜血的刽子手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

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队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差。当天晚上,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1927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三湾,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共前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部队当前的实际状况,同时也为了应付复杂的斗争局面,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在改编中过程中余洒度被免职,被编入军官队任普通干部(仍保留前委委员职务)。

数百名战士簇拥着毛泽东,整顿改编给部队带来一片生机。面对大家渴望的眼神,毛泽东意气风发地说道:“我们就是要上井冈,寻找立足点。只要队伍不散,红旗不倒,我们这块小小的石头,总有一天会甩出去,打破蒋介石的大水缸!”毛泽东的演说铿锵有力,精辟详实,一下子点燃了大家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然而,余洒度因为自己被撤职而心怀不满,再加上不情愿“钻山沟”过艰苦的生活,他于10月12日,以向湖南省委请求汇报工作为借口,伙同苏先骏逃离部队被卫兵发现。毛泽东大度地派警卫班护送他们两人上路。

一曲奋亢的唢呐曲调随部队坚实的步伐悠悠扬扬地飘向罗霄山脉。毛泽东手捧瞿秋白辗转千里相赠的洋烟,深深地呼吸着山野的清新气说道:“秋白,洋烟好抽,可洋书不大好读啊。我们眼下最要紧的,还要借助马列指南,读懂中国这本无字天书……”

毛泽东看着大家无精打采的样子,于是让赵冬生用唢呐吹上一曲。只见赵东升一骨碌爬上树,叉腿坐在树杈上振奋精神吹出一曲慷慨激昂的乐曲来,在悲壮的乐曲声中,战士们士气振作起来,他们团结在毛泽东的周围,向着前方前进,前进!前进!

点击点评:性格对比·视觉冲击

本故事讲述了“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在长沙领导秋收起义的故事。影片重点讲述了秋收起义失利以后,毛泽东审时度势,顶住各种压力,大胆提出到敌人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去开展武装斗争的故事。

导演在影片中多次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艺术,通过将余洒度、苏先骏等人的刚愎自用、贪生怕死等懦弱性格与毛泽东、卢德铭等人的谦虚谨慎、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真正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摄影师通过湘南水乡的水车、潺潺的流水、巍峨的高山等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色的烘托作用,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杀戮的血腥画面展现出来,从而让观众有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正是通过这种视觉感官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对于反动派的丑恶罪行认识得更加深刻。

回望精彩

毛泽东带领军队往井冈山山区转移的时候,场面显得非常压抑。毛泽东看着一个个士兵士气低落地从旁边走过,赶紧让赵冬生吹响一曲唢呐。一声高亢的拖长音之后,那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悲壮声音响彻云霄,久久地萦绕在观众心头。

导演没有运用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后太阳等预示胜利的镜头,而只是选取了这一看似普通实则内含深刻的唢呐,没有过分的张扬,恰到好处,点到为止,使观众的心情由低落慢慢回升,可谓一波三折。

星光:王霙

王霙,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曾在《秋收起义》、《红色摇篮》、《井冈山》、《开天辟地》等三十多部影视剧中扮演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广大观众喜爱和认可的特型演员。

在演毛泽东的长征路上,我要走一辈子。

——王霙坦言要一辈子饰演好伟人

拍摄《秋收起义》时,由于身体过胖,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为了符合角色的要求,王霙咬着牙减肥,几个月未吃一把米,每天只吃极少量的水果,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短短28天里,体重从168斤直线掉到了140斤,终于符合了角色的要求。

为了表现伟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更准确地把握角色,他还研读了许多领袖原著、传记、传奇和回忆录,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拍戏过程中,他还总要挤出时间到伟人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去走走看看,向当地老乡打听一些毛主席的故事,积累一些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