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基层党组织书记必须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_一、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

第七章

基层党组织书记必须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要论摘编

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

——习近平:《在调研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

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此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3年6月30日

要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3年6月30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服务型政党作为重大战略部署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这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服务型政党的基础工程。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对推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肩负着重大责任,2014年3月,《关于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的通知》指出,要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学习中央关于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严格党内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本地区本单位联系服务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帮助基层党组织书记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着力点。因此,基层党组织书记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抓好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

一、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载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工人阶级同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既然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既没有也不追求特殊的利益,因而党就必须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要求。党自成立九十多年来,一贯要求共产党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忠实地为全国各族人民利益而斗争的历史。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是我们党更好为人民服务的新平台和新举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贯思想,党的几代领导核心在不同时期对此都有许多相似的论述。毛泽东同志说过,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分水岭。“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括为十分简练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一定牢牢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也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新的时期和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党建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调整,服务人民群众的内涵外延和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党员的服务能力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就是要研究服务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改进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使服务工作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等调整变化,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践行宗旨,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

(二)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党的建设问题时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深刻理解并积极应对新形势下我们党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直接关系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一百年”梦想能否顺利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许多党员干部最初的那种万众一心、励精图治的劲头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僚主义,骄奢淫逸,固步自封,安于享受,不思进取。甚至有一些党员干部在矛盾和问题面前,开始怀疑、质疑甚至否定改革开放,将矛盾与问题完全归结为改革开放,对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持悲观态度,进而想走回头路,打退堂鼓。虽然世界局势总体趋于和平稳定,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始终未变,并且呈现出战术更加隐蔽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所有这些,是中国发展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也是我们在新时期开展各项工作面临的巨大考验。

要妥善应对“考验”,就必须仅仅依靠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攻坚克难中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

执政使命是党在执政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党向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能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自己的执政使命,关系到党的兴衰,关系到人民幸福,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我们党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很好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凝聚了人心,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摆在党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工业基础薄弱,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为了建立比较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在1956年底,中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978年,结束了十年动乱的中国尚未真正走出“文革”的阴霾,到底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重,不仅在党内,在整个中国仍存在较大分歧。经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建设富强民主独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安排了时间表。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得以确认,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

2007年,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作为党的工作的重心,为新时期实现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首过去,正是因为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很好地完成以上各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我们党才能够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够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在此基础上,立足新的世情、国情、党情,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总任务,为我们展望了光明的前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环环相扣的目标,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民族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壮丽蓝图。

蓝图已经绘就,而要把这样的蓝图变成现实,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其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即使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步,对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仍然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仍然有繁重任务需要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历史地赋予了我们党。只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切实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不懈奋斗。

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肩负着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重要使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为指导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应有之义。就基层党组织而言,当前,就是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方面。十八大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从2014年1月开始,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今天,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迎来民族复兴,必须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为民务实清廉,走好群众路线。坚持用真心做群众工作、办实事为群众造福,要纯洁党的作风,勤勉务实,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基层党组织在做好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这两项重要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本单位本部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抓住中心、服务中心,统筹兼顾。始终把基层党组织的所有工作放到整个基层工作的大局下来思考、来把握、来推动。自觉做到在大局下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努力实

现基层党组织工作与科学发展的高度对接、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作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谋划上服从大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高度来考虑和安排基层党组织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服从发展大局,超前谋划,超前服务。通过找准基层党组织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在服务发展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促进发展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加快发展中把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职能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成为加快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多变性和复杂性。经济社会结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由过去的全能型转向有限型,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方向。党员、群众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一些思想困惑和实践难题凸现出来:

第一,基层党组织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和资源调配权力,权力性影响相对弱化,再使用权力手段,既没有足够的条件,也不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有效利用并不断巩固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第二,党的工作怎样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有哪些职能,怎样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我们一直强调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这无疑是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和现象,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重对上服从轻对下服务,重工作任务轻人性化关怀,对下级党组织、对党员要求尽义务多,保障权利少,服务少,关怀少。

第三,一些基层党组织由于难以较快适应变化着的情况,“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在陈旧的思想观念支配下搞的一些工作和活动,与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对路,党员、群众参与程度低,即使是热热闹闹,也是形式化的东西多,其效果是短暂的,难以建立长效机制,不可能转变履行职能的方式,往往容易回到老路上去。

这些现实中的思想困惑和实践难题,迫切需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从而推动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新时期党建工作应顺应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所需所盼,遵循党的理论发展和执政规律,创新思维、创造性实践,从基层开始逐步探索以“服务型党组织”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领导、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13年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再次重申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要从公共利益出发。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出发,强调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少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化的现象,行使职权并不完全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是从部门利益出发。这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背离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样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在哪里?就在多元利益关系的那个“均衡点”。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

第二,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确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能。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时至今日,这种惯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到公共服务上来。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三不”,是力求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

第三,要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从世界范围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有限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战以来,一些国家建立了比较成型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合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国家,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借鉴国际经验,从国情出发,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一是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二是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三是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四是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

第四,要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政府治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高治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大力推广运用电子政务等服务手段,使公共服务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