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激荡中国梦_第一章 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人的逐梦之路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激荡中国梦

近代中国饱含战乱奴役之苦。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一目标和要求的确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整体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不断清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的内涵、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也更加清晰。

第一章 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人的逐梦之路

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伟大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历史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持续奋斗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历史,既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又反映了百年来中国人民渴求小康的共同愿望。

一、民族独立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小康”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近代中国来说,争得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既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有资产阶级推行的改良变法和辛亥革命,但是这些抗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把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才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为实现“小康梦”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一)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在1923年6月于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党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随后出现了大革命的洪流,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与此同时,伴随着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长。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在这场大革命中,通过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我们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这为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二)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蒋介石在南京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这个政权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致使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工农运动走向低沉,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低潮。

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并未停止革命的步伐。党的各级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准备组织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宣布起义。随后,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随后,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秋收起义后不久,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于1927年12月11日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但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起义失败。此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八七会议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震惊。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先后四次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后由于李德的错误指挥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灵活主动地与敌人周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随后,中央红军强渡天险大渡河,翻越人迹罕至的夹金山,踏过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的前后,由于国民党统治者奉行不抵抗主义,日本侵略者加紧对华北的侵略。中共中央于1936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到达西安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六项承诺。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中国共产党在救亡图存的关头,展开了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

(三)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下旬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全面提出党的抗战路线,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和抗战信心。在敌后抗战的艰难条件下,党领导人民军队同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一同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对华北日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为了更好地指导抗战和中国革命,向全党和全国人民阐明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及其前途的见解,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从1941年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开展了长达四年的整风运动,实现了全党新的团

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四)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用内战的方式来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使中国社会回到抗战前的政治状况。但是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蒋介石假意邀请毛泽东去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实则是在积极为内战做准备。经过43天复杂而艰苦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然而,此后不久国民党就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主力向国民党军发起辽沈战役。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发起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同时,发起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权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全线崩溃。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次政协会议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30多万群众参加了庆典,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新纪元。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社会主义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要实现“小康”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稳定繁荣是第一位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有过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这些探索和尝试,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力量日益发展壮大。1953年 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然而由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党的工作依然面临着挑战和考验。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的召开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状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方针。虽然八大制定的路线在实际贯彻时未被真正实行,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议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央向大会提出的书面报告草稿,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

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这十年间,虽然在探讨社会主义道路中,党的路线也出现过偏向,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工业、科技、教育等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会上,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初步总结了1958年刘少奇成为国家主席后,“大跃进”发生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从1966年到1976年,我国发生了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为我们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

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民族复兴梦:改革开放,迎来复兴梦想

小康社会、民族复兴,是目标。要达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路径、需要奋斗。改革开放,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的正确路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造就了“中国奇迹”。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此为起点,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从此,实现“小康”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了正确的方向。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大会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现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实现了第二步任务,……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大会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并在“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进一步明确“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1997年9月12日到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大会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中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部署;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绘就了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指出的,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诗词解释

“雄关漫道真如铁”语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人们徒然说娄山关坚实如铁,现在我们要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

“人间正道是沧桑”语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长风破浪会有时”语出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