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想信念之要:理论认同_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在内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坚信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

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些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基础。坚信邓小平理论,也就奠定了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

第二,坚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一是解决了执政主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最初并不是作为民众与公共权力的桥梁而出现的,而是要与民众站在一起对抗国家。等到民众取得国家政权后,再来考虑政党作为联结民众与国家的桥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带领亿万劳苦大众经过28年的艰难困苦的浴血奋战而缔造的。毛泽东因打下江山而坐拥江山、治理江山,没有任何疑义和问题,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且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先后写入党章和宪法,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拥有了政治学意义和宪法学意义上的双重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二是解决了执政能力卓越性问题。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铸就了党的亮丽风采、共和国的璀璨辉煌!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姿态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昨日,党走过了一段极不寻常的历程。审视眼下,党正处在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的代价过大。政治稳定的背后,危机的隐患始终存在。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超常的执政能力,才能妥善应对、有效解决。这种执政能力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执政能力,就其所处的空间而言,是宏观意义上的能力,是高品位、高水准、高层次的能力。这种执政能力,就其功能作用而言,是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超凡卓越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综合的、集大成的、与时俱进的,是顺民心、合民意、能够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三是解决了执政结果有效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既然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时时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就必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就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来共享的执政理念。所有的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党员干部没有任何特殊的个人利益。党的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衡量所有工作好坏的、带有根本性的尺度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满意不满意。只有当执政的结果是有效、高效的,是足以让人民认可、信服和称道的,中

国共产党才有可能长长久久地掌权执政,才能够有机会、有可能履行好执政职责、完成好执政使命。坚信和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就能奠定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政治基础。

第三,坚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依据和理论来源。但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更主要的是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逐步消灭城乡差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要有新思路;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二是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20世纪末21世纪初,面对中国国内外局势同时出现重大转折,党中央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战略机遇期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是一个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其间挑战与机遇并存且相互转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中国已经确立了和平发展的战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顺应时代潮流而提出的以国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对外经济关系发展战略的调整为重点,广泛涉及内政外交、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长期的、全方位的重大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摆脱历史上大国以武力扩张实现国家复兴、民族发展的老路,在现有国际环境下运用和平的手段、走和平的道路,走出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道路的全新战略思想。三是科学发展观是和谐治理的精神支柱。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人类政治生活的中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不一定必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也就是说,治理的内涵比统治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在由统治走向治理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对内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对外奉行以邻为善、和平共处的睦邻友好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精神支柱的中国特色的和谐治理模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支撑。坚信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可以增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向实践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和时代相结合,提出了中国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组成部分。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应该坚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