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营造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法治环境_三、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三、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信仰是法律实施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知识链接

让法治成为信仰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信仰。不是任何精神、任何文化都可以、都能够成为信仰,但现代社会的公民信仰应该包括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内涵具有丰富、具体的内涵,核心的内容是把法治作为信仰、让法治成为信仰。

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虔诚遵循,是法治环境的基础,是法治建设的追求。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法治信仰,如:凑齐一拨人就过马路,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法,台上反腐、台下腐败,等等,都是缺乏法治信仰的表现。当前,应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全体人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引导其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进而促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一,增强法律认同。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律。”这是对法律的认同。法律认同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前提。一些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缺乏法治信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法律的认同。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开展法律教育。要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发挥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在

普法教育中职能作用,明确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主要领导的普法责任,健全普法教育考核激励机制,坚持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以普法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关于发展、矛盾调解、就业失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普及法律知识。要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以案例宣传普及法律。要严格执法,让遵纪守法的人获益,让违法犯罪的人受到追究,增加违法成本。通过这些努力,增强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认同,奠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认识基础。

第二,增强法律的科学性。这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关键。一些人之所以缺乏法治信仰,是因为法律法规缺乏科学性,经常变动不居,使其无所适从,进而导致对法律的不信和不尊。应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规律,认识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并遵循这些规律,把人民群众的意志上升为法律法规,使社会主义法律成为体现规律的法律,增强法律的科学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法律的可信性,增强对法律的定力,奠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基石。

第三,营造法治氛围。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威廉·皮特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这不仅说出了财产权的神圣性,也映射出了法治氛围。法治氛围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条件。有了良好的法治氛围,才有可能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

一是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4.25”税法宣传日、“6.5”世界环境日、“6.26”国际禁毒日、“7.11”世界人口日、“12.4”宪法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推进法律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建立相应的法治学校、法治乡村、法治社区、法治企业、法治单位,形成法治的小环境。

二是健

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建立和完善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法治平台,传播法律知识,营造学习传播法律的网络氛围。

三是营造法治的文化环境,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电视、电影、戏曲、漫画等法制文学艺术作品,如佳木斯市搞了快板《说法》、京东大鼓《情与法》、小品《小站》、三句半《法治桦南换新颜》等演出,使人民群众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同时,学到了法律知识。又如,据郑弋报道,江苏泗阳县蒋思忠用漫画形式讲述法理,先后创作了学习《宪法》的漫画作品《磁》、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漫画作品《武松打虎新编》、宣传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漫画作品《少年不宜》、保护国土资源的漫画作品《挖出一个大土蚕》及反映法与情的漫画作品《失衡》等2000多幅法制宣传漫画,起到了较好的法制宣传效果。

四是营造法治的文明环境,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把法制教育作为精神文明考核的重要指标,以精神文明考核促进法律普及;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五是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开展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学习宣传其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典型事迹,传播法治新风尚,凝聚法治正能量。

六是营造法治的休闲环境,把法律融入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如据陈晓莉报道,珠江陈村镇西广场法治公园,广场法治文化墙收录有宪法、国家领导人法治语句,圆形广场有18块道德格言、法治名言的花岗岩石雕,20多个草地牌以漫画、简单的语句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LED文化屏会播放《法治陈村》及转播其他法制节目,这就营造了良好的法治休闲环境,起到了在休闲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法律知识、增加法律意识的作用。

总之,我们应通过增强法律认同、增强法律的科学性、营造法治氛围等途径,培育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陶冶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