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欧洲走向大一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_三、主权债务危机下的困境

三、主权债务危机下的困境

(一)希腊成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引爆点

希腊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2009年10月,刚刚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向世界宣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希腊的主权债务预计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 ( GDP) 的113%,希腊政府财政赤字预计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 ( GDP) 的12. 7%。这两项指标都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要求。到了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纷纷下调其信用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不得不爆发。关于为什么希腊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从深层次来讲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使然。若从形成机制来看,那还得从希腊加入欧盟上找原因。2001年,希腊达到了欧盟的财赤率要求,也就是符合《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要求,因此加入了欧元区。但希腊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缩减自身的债务,与美国高盛公司合作——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从而使自己达到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要求。但后果就是希腊政府要在很长的时间给予高盛公司高额的回报。就这样,债务一天一天增长,最后终于突破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要求。当然外部原因是美国要打击欧元。两者结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就不可避免。

面对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2010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着手想方设法解决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但始终拿不出一个妥善的方法。若大力救助希腊,那将是对其他欧元区国家的不公平,也会助长各个欧元区国家更加不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则。加之欧元区各国的央行都相互持有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债券,经济之间联系较紧密,必然波及欧元区其他国家。稍有迟疑就会拖延拯救危机的时间。

之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财政问题接连爆发,欧盟的两个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也受到不良影响。为了打击欧元,吸引各地的资本回流到美国,加速美国的经济复苏,美国的评级机构纷纷降低PIIGS(PIIGS——欧猪五国,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严重的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五国的首字母合成词)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从BBB+降至BB+,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被连降两级,变成A-。此时若再不出手,欧元区瓦解将不可避免,最后辛辛苦苦建立的欧盟将毁于一旦。这时欧盟和IMF才联手推出3年内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这才稍稍稳定了欧元区的形势。

(二)欧洲主权债务存在系统性扩散风险

尽管欧盟采取了这些措施,但主权债务危机非一日之寒,希腊危机毕竟只是一个导火索,希腊在欧元区毕竟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如此,市场不得不担心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当然,这不是无中生有的。

第一,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较多盈余较少且债台高筑。《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各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2011年,欧元区和欧盟成员国的政府财政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9.3%和49.1%,政府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5.2%和44.6%。2011年,欧元区和欧盟财政赤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由2010年的6.2%和6.5%下降到4.1%和4.5%。2011年,财政赤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成员国是爱尔兰,为13.1%;希腊排列第二,为9.1%;西班牙排列第三,为8.5%。财政赤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最低的成员国是芬兰,为0.5%;其次是卢森堡,为0.6%;德国排列第三,为1%。2011年,匈牙利、爱沙尼亚和瑞典3个成员国还出现财政盈余,财政盈余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3%、1%和0.3%。”

根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13年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92.6%,2012年为90.7%。欧元区2013年政府预算赤字占GDP比重为3.0%,低于2012年的3.7%。欧元区2013年政府支出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49.9%小降至49.8%,政府收入占GDP比重从46.2%上升至46.8%。数据并显示,范围更广的欧盟2013年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85.2%升至87.1%,政府预算赤字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3.9%降至3.3%。欧盟2013年政府支出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49.4%下降至49.1%,政府收入占GDP比重从45.4%小升至45.7%。”

由此可见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较多盈余较少。

第二,英国可能要爆发债务危机。英国财政赤字屡创新高。2009年,英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11.3%。英国市场原本

预期2013年7月财政会出现约25亿英镑的盈余,但统计结果却出人意料,仍然出现赤字。通常每年的7月份是政府税收到账的月份,这个月出现财政赤字也就表明财政赤字将会加重。英国的财政赤字已远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另外英国的政府债务也超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2010年英国的政府债务达到78.2%,2011年达到91%。2011年,英国政府债务第一次超过1万亿英镑。英国财政赤字非常严重,将影响英国的经济发展并且影响居民的生活。

第三,欧洲内部债务债权关系复杂,联系紧密。当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时,欧元区国家不得不救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元区国家债务债权关系紧密相连。若希腊倒下,接着就会迅速波及其他欧元区国家。所以说,在欧元区,单一国家发生债务违约会导致整个欧元区发生危险。希腊政府向德国借了430亿欧元,向法国借了750亿欧元,另外还分别欠葡萄牙、瑞士100亿欧元、430亿欧元。其他欧元区国家也相互发生债务债权关系,如西班牙的债权人分别是德法英,数额还很巨大,单德国这一家债权国就达到2360亿欧元。另外葡萄牙的债权人又有西班牙,数额达到860亿欧元。如果这些债务链条发生问题,哪怕一个小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危机一旦发生,一些状况良好的国家也将受累,人们将会对欧元区国家丧失信心。

(三)欧洲债务危机显示欧盟的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

第一,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人口老龄化为危机爆发埋下隐患。

二战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工人阶级为争取利益的斗争,再加上以往经济政策的失效使得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抬头,以上因素使得二战后的欧洲各国纷纷建立起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这项制度为战后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虽然新自由主义重新抬头,对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了些调整,但人民获得的利益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从工资来讲,欧洲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从国外获得超额利润来补贴国内,所以工资水平一般都比较高。甚至连希腊这种在欧洲不算富裕的国家,工资水平都在增长。希腊的GDP增长率一直在2%之间上下波动,但工资的增长速度却是GDP增长速度的两到三倍,达到5%,有时甚至更高,如2008年,希腊的工资增长水平达到8%。这么高的工资水平势必使得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工资增长的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使得希腊这类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下降。

在社会福利方面,欧洲各国建立了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保险等涵盖面极广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福利方面的支出必然会加大财政支出。又加上欧洲社会的人口逐渐向老龄化方向发展,劳动力在减少,很难有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负担必定加重。如希腊这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达到18.6%,是有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这些老人享受着非常昂贵的福利。退休后拿到的退休金达到工作工资的95%以上。一边是劳动力的锐减,一边是福利支出的扩大,两者共同作用,财政压力更加巨大。

另外还有巨额的失业补助,这也是欧洲国家的财政支出的一个重大项目。欧洲国家的失业率是比较高的,如希腊的失业率在10%,其他欧洲国家还有比这个更高的。失业人口的增多,一方面减少了社会创造的财富,使得国家税收也相应地减少;另一方面是高额的社会救济金特别是失业救济金。这两方面也使得财政支出加大。

这些不利因素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使得希腊这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低于亚洲低成本劳动力的国家。财政支出的日益增加,长此以往,债务会不断扩大,最后就形成债务危机。

第二,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经济结构失衡是发生危机的重要原因。

欧元区成员国各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各国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欧元区成立10多年以来,各成员国的竞争力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相反还有扩大的趋势。欧盟委员会的报告显示德国是欧元区国家当中唯一竞争力获得提升的国家。其他如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竞争力出现下降,表现明显的就是对位贸易呈现出贸易逆差。在这样不平衡的格局当中,欧元区国家内部必然发生强国和弱国的矛盾。以前经济增长的时候,通过各国领导的协调能够将矛盾控制住,使其趋向缓和。而如今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矛盾就会凸显出来。这样欧洲央行很难满足不同国家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计划性的削弱使得其基本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危机就会发生。

第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二元化是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

欧元区成员国有独立的财政政策,但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能够降低贸易成本,使得贸易更加顺利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欧元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历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要交替使用,协调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欧元区国家丧失了货币政策的使用,不能用货币政策很好地进行经济调控,就像断了一只手的人一样。只有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合理、有效使用,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统一的货币政策并没有照顾各个成员国的差异性,实行一刀切,这就必然导致危机的发生。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各国丧失货币政策的使用,就无法通过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也不能通过增加通货膨胀来增加就业。在欧元区成立时,这一制度性缺陷就遭到质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没有改变这一制度性缺陷。当时由于未爆发严重的危机,这一缺陷还不是很明显。但当危机发生后,才知道其严重的危害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事前预防来讲,这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二元结构使得各国的财政状况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的调整。当面对危机的时候,成员国只能使用财政政策,这样必然加大财政赤字。从危机的应对处理来看,这种二元结构也使得处理危机的能力欠缺。财政政策不一致,也就难以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最后也难以保障整个欧元区国家的利益,步调不一致也就难以应对危机。所以说,这种财政政策分散独立、货币政策统一的二元结构是欧盟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

(四)危机对欧盟的影响及其改革

欧债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欧元区成员国的经济,经济上的变动必定影响政治上的稳定。2011年和2012年,欧元区多位领导人因应对危机不力而下台。其中包括: 爱尔兰总理布莱恩·考恩在2011年2月因应对危机不力而下台;葡萄牙总理若泽·苏格拉底紧接着在2011年3月被迫辞职;斯洛伐克总理伊维塔·拉迪乔娃也不得不于同年10月下台; 11 月辞职的有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和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不得不在2012年4月辞职,意大利的总理马里奥·蒙蒂更是上台不到14个月就下台。除了对政治和社会稳定有所影响外,对经济一体化也有巨大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由各国政府订立条约,建立地区的经济联盟。欧盟起源于1951年的煤钢同盟。这次主权债务危机,把欧盟内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同时也为解决问题和矛盾提供了一个契机,为欧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的动力。

欧债危机一个体制性的原因就是因为欧盟只统一了货币,财政政策却没有统一。这样在面对危机时不能有效应对,在预防危机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可能导致欧元区的分裂。面对着危机越来越激烈,欧盟各成员国只能痛下决心,对欧元区的经济政策进行改革——不仅要统一货币政策还要统一财政政策,从而使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因此可以这么说,欧债危机倒逼欧盟进行改革,促使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第一,欧债危机使得欧元区可能面临分裂。根据《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要求,即欧盟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60%。危机持续加重,想通过货币政策来缓解危机的想法已经丧失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通过财政政策。为了应付危机,就只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赤字财政。这将违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要求,从而使得欧元区的货币联盟面临巨大的危险。

第二,欧债危机将加快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为了应对危机,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同舟共济,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而要协调一致,增强政策的一致性,就必须改革欧元区体制性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分离。把这一体制性问题解决或基本解决,将有利于欧盟的经济一体化过程,从而也会加快政治上的一体化过程。

为了防止欧盟的分裂,欧盟做出了一些努力。

欧盟相继出台1100亿欧元希腊救助方案和7500亿欧元欧洲稳定机制,力求希腊不会出现主权债务违约并试图阻止危机在欧元区扩散。

在2010年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上,欧盟表示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强化财政纪律和加强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监督,以免债务危机重演。欧盟领导人同意,自2011年开始,成员国预算方案接受欧盟委员会评议,对违反财政纪律的成员国实施惩罚。欧盟领导人还要求拟定一套评判体系,以及时发现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和经济失衡状况。

之后欧盟成员国代表和欧洲议会达成协议,同意从2011年起成立三个欧洲监管局,分别负责对银行业、金融交易和保险业进行监管,同时成立一个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监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