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5月13日) 王东明

同志们: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是在我省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部署四川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动员全省干部群众,拼搏实干、克难奋进,为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而努力奋斗。同时,对“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已经一年时间,首先我代表省委常委会报告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十届省委产生以后,省委常委会的工作主要围绕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展开,先后召开会议对“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和扩大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进行部署,努力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用党的十八大精神统揽四川工作。

我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在深化省情认识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提出了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经过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的部署,统一了全省干部思想认识,初步形成了人心思进、追赶跨越、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组织开展由省领导牵头的10个方面重大课题调研,谋划未来一个时期发展。围绕省委重大部署,制定了推动落实的工作方案和具体举措。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形势,突出抓项目投资和工业回升,扎实做好农业抗旱减灾,筹划和组织民企入川等重大招商活动,保持了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态势。

我们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大民生投入,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针对群众最急最盼的民生难题,研究出台8个方面改善民生的新举措。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完善“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我们全面加强藏区工作,维护全省社会大局稳定。创新藏区工作思路,明确提出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3件大事,制定实施《关于加快藏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意见》。认真开展反自焚专项斗争,守住了中央提出的“四条底线”。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主动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应对影响稳定的热点问题。

我们突出抓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按照中央要求,顺利完成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换届工作。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制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建立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制度。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强化政治纪律,加大反腐倡廉力度。

我们把抗击芦山强烈地震作为紧迫任务,迅速、有序、科学、高效开展抗震救灾工作。“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快速反应、紧急动员,立即启动I级应急响应,组织协调解放军驻川部队、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各种救援力量,争分夺秒搜救和转移群众,及时救治受伤人员,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卫生防疫工作,抓紧抢修受损基础设施,努力防治次生地质灾害,加快恢复灾区社会秩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抢险救援阶段工作的重大胜利。

下面,我根据省委常委会研究意见,就推进四川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部署,确立与全国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今后几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必须紧跟全国发展步伐,圆满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川答卷,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近几年来,四川夺取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胜利,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四川作为西部省份,“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靠前,人均水平靠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不发达;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贫困问题突出。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充分看到困难和挑战,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集中力量打一场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的总体战。

现在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屈指可数的七八年了,时间紧、任务重。四川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必须坚定地确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步,就是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当年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今后5年至关重要,要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态势,到2017年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目标,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全面,就是既重视全省整体全面小康,更注重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平衡性;既在经济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也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全面进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小康,核心要义在富民,发展成果必须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重视总量更重视人均,重视平均数更重视大多数,最终要让绝大多数城乡家庭和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要靠发展。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四川实际,要一以贯之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四川发展现实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必须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高起点谋划发展的鲜明取向,是更大力度推进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二、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

发展战略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关于发展问题的全局性抉择。推动四川“两个跨越”,要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紧扣四川发展主要矛盾,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的“三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走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之路。

(一)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全省竞相跨越新格局。综观国内外发展,多点多极支撑是发达国家、地区的普遍特征和经验总结。四川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四川省情特征,对于优化全省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区域发展新版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提升首位城市,就是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要树立全球视野,追求更高目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到2017年经济总量力争达到1.6万亿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区最前列。要推动全面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要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部分产业向其他市(州)转移。要提高国际化水平,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要推动成德绵眉乐资同城化发展,把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西部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更好地发挥成都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着力次级突破,就是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和重点经济区率先突破,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多点”,就是要通过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力争到2017年形成10个经济总量超2000亿元、5个超1500亿元的市(州);其余市(州)奋力追赶跨越,努力做大经济总量。“多极”,就是要通过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区发展,做大区域经济板块,除成都外再形成几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要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将其培育成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要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要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提高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近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要建立经济区协调联动机制,推动经济区内城市规划互融、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发展互补、公共服务互联。同时,引导各市(州)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科学定位,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

在次级突破中,要依托区域发展重要平台,打造区域发展新支撑。推进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加快启动纳入规划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抓好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用好绵阳科技城这一特殊平台,走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作用。抓住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机遇,推动攀西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促进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和吸引投资的聚集区。

夯实底部基础,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筑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石。县域强则底部实,底部实则支撑稳。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制定支持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4个类区县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力争有一半以上县(市)经济总量超过100亿元,40个左右县(市)超过300亿元。要确定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强县。要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来抓,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二)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党的十八大强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我省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出了新要求。要把这一战略作为我省推进“四化”同步的主要途径,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加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

坚持“两化”互动,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既能催生巨大内需潜能,又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在互动上下功夫,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做到产业和城镇发展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解决我省“两化”进程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要在结合上做文章,把产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同步规划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同步实现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以产业支撑城市发展。要在新型上求突破,发挥信息化在“四化”中的先导作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制造智能化、城市智慧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

高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

坚持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必须着力解决城乡分割分治的问题,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运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三个集中”,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3项核心制度改革,加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五个统筹”,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四化”同步,推进我省现代化健康发展。要遵循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四化”发展,努力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弊端,要从四川发展阶段性要求出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构建具有西部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城乡形态。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四川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要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我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创新驱动发展,基本前提是发展观念创新。四川地处西部内陆,解放思想尤为重要。要进一步破除封闭保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等观念,推进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观念,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趋势,不以牺牲资源环境、损害社会和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在加快转变中促进加快发展,努力赢得竞争优势。树立“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观念,抓住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高端切入谋跨越,努力实现后发赶超。树立“危机也是发展契机”的观念,顺应大势抓发展,利用资源、环境、市场约束加剧形成的倒逼机制,主动在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上寻找新的出路,努力抢占发展先机。

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支持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整合科教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主攻方向是结构调整升级。四川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要靠创新加以突破,通过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进行化解。要坚持注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继续在全国经济大省中保持速度领先,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好中求快、进中求优,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坚持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价值链的高端融入并举,针对七大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通过高端引进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是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引。多点多极支撑是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路径,创新驱动发展是动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发展实践。要深刻把握“三大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和工作要求,使之贯穿于全省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开创四川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把握主要任务和着力重点,保持追赶跨越的发展态势

今后几年,要围绕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为目标,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形成一批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加快建设全国工业经济强省。要壮大七大优势产业,通过5年的努力,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发展成为万亿元产业,油气化工、能源电力、钒钛稀土发展成为5000亿元产业,汽车制造发展成为3000亿元产业。要建设五大产业基地,依托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要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发展壮大,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用5年时间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10个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推动要素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更多的百亿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超千亿的龙头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改造升级,抑制过剩产能扩张,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要加快成都国家级服务业示范城市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要构建统一、集中、规模化的区域性金融要素大市场,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实现金融业高度集聚。要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注重文旅结合,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发展精品景区、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结合四川实际,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态适宜,就是要坚持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构建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产城融合,就是要坚持“两化”互动,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城乡一体,就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使城镇化的过程成为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集约高效,就是要坚持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特征,注重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和城镇化形态。培育壮大“四大城市群”,优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适当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建立城市开发增长边界,提倡“组团式”发展,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工业镇、商贸镇和旅游镇,带动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要把宜居放在首位,合理规划建设市政设施、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城镇管理,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城镇文化传承,塑造城镇特色风貌,提高城镇品位。创新旧城改造模式,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实施城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支持扩大改善型住房消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其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是农业大省,“三农”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快消除我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资源资产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增收效益。实行农民增收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负责制,把促进农民增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改造,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林、牧)业建设重点县为载体,连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实施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广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产权合作相结合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强化金融支持、政策保险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动农业向优质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要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和“统筹城乡、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坚持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让农民享受现代生活,又保持好农村特色和田园风光。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川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扩大投资还有很大空间。要加大投资工作力度,稳定和扩大投资规模。把握好投资方向,重点加大重大基础设施、优势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入。扩大投资,关键要抓好项目工作。要加快实施列入“十二五”等规划的重大项目,积极对接国家中长期规划,超前研究谋划支撑未来几年发展的重大项目,论证和储备一批项目。要创新政策支持手段,注意从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挖掘投资潜力,拓展投资领域和空间。

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适应产业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保障条件。要构建畅通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出川高速公路、铁路、城际快线建设,实施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工程,推动出川主通道和省内干线互连互通,促进铁路干线、城市地铁、重要交通中心的无缝连接,加快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推进“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加快形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要构建人水协调的现代供水保障体系,加强大中型骨干、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五大水利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要构建安全稳定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坚持水电为主、火电为辅,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科学开发“三江”水电资源,加强省内电网和水电输出大通道建设,加快完善油气管网,提高能源输送和保障能力。要构建高速可靠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无线网络等建设,促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审批事项,完善政务服务。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政府投融资平台,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整合和做大地方金融机构。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和

活力,扎实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扩大开放是四川推进“两个跨越”的必由之路。要把对外开放提升到推动全省发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之一,作为发展产业、培育增长点最直接的抓手,努力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更大突破。要用开放引进的办法做强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和高端项目,推动中央企业入川投资发展。要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国际化企业,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促进外贸持续增长。要加强与重庆的务实合作,共同推进《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深化与周边省份合作发展,扩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港澳合作。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办好西博会,精心筹办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扩大四川的国际影响力。

发展民营经济,对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至关重要。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用能难”等问题。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我省可持续发展。要围绕建设美丽四川的目标,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继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川西北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工程,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重视城市生态建设,支持成都建设环城生态区。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节能减排,形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要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

(七)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要扎实实施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扶贫主战场,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现贫困村向小康村、贫困户向小康户转变。要抓好“五大扶贫工程”,推进基础扶贫,把交通、农田水利、电网、通信等作为基础和先导,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推进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新村扶贫,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要求,积极开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扶贫新村建设,建设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等新村聚居点;推进能力扶贫,加快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贫困群众就业和致富能力;推进生态扶贫,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对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有序开展生态移民。同时,要做好全省其他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好分散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问题。打好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过去,在党的领导下,彝区、藏区曾经“一步跨千年”;今天,在党的领导下,这些贫困地区也完全能够“同步奔小康”。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民生优先、共同富裕,着眼同步全面小康,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富民惠民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民生事业发展的制度、政策、机制和工作保障。要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根据群众需要丰富工作内容。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支持人大、政协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职能、发挥更大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保持全省社会稳定。要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统筹抓好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四、推动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 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当前,“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工作转入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我们要把灾区恢复重建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重灾区的首要任务,统筹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原则,强化科学规划引领,突出防治次生地质灾害,加快城乡住房重建、公共服务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完成重建规划任务,使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超过震前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全面振兴、跨越提升,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扎实做好过渡性安置,把安民贯穿于救灾和重建全过程。把群众安顿好是重建的基础。要巩固应急安置成果,落实“五有”“三防”的要求,完善临时集中安置点。要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则,科学制定城乡群众过渡安置方案,支持和鼓励受灾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加快解决过渡住房问题。要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认真落实临时生活救助和补助政策,对“三孤”人员和伤残人员等给予特殊帮扶;抓好商贸流通,保持灾区物价基本稳定。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灾区群众工作,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康复服务,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保持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二)科学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大力提高灾区重建水平。科学规划是科学重建的前提。要充分借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功经验,尊重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整体谋划灾区重建和发展,把恢复重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结构转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统筹群众生活、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要根据地震的特点和灾区的实际,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建理念,更加充分地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列入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完善实施规划的各项配套措施,同步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同步落实项目和投资,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统筹抓好重建主要任务,推动灾区整体跨越提升。要合理确定重建方式和建设时序,优先重建城乡住房,优先重建校舍、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要注重优化灾区人口分布,规划建设特色宜居村庄,适当扩大县城和中心镇规模,合理引导人口向自然条件较好的城镇和居民聚居点适度集中,重塑灾区城乡新面貌。要着力抓产业恢复提升,支持受损企业加快恢复生产,发展规模化的特色、绿色现代农业,依托水电、矿产等优势资源发展工业,立足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做强旅游产业。要跨越式提升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适度提高建设标准,增强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要加强生态重建,逐步修复生态系统功能,把灾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要把防治次生地质灾害作为贯穿抗震救灾全过程的重大任务来抓,强化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管制、主动避让、工程治理,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恢复重建中,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管理规范,管好用好重建资金和物资,做到阳光重建、廉洁重建。

(四)积极创新思路和办法,又好又快推进重建工作。要用好用活重建政策,加大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政策的力度,发挥好政策对重建的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要创新重建推进机制,善于用市场办法破解重建资金难题,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采用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业主联建等住房重建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积极争取金融支持。要在争取国家组织对口援建的同时,开展省内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国家支持、社会援助和生产自救结合起来,引导灾区群众自力更生、互帮互助,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积极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为推动四川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习理解上深化,在宣传阐释上深化,在贯彻落实上深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把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凝聚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生动展示坚强四川、奋进四川、安全四川、美丽四川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着力建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事业兴衰,惟在用人;用人之道,重在导向。要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一把手,建强执政骨干队伍。突出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注意选拔经过实践锻炼、重大考验的优秀干部,充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急需的干部,选配熟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金融财政等的干部。围绕推动省委重大部署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鼓励和选派优秀干部到经济建设、抗震救灾、维护稳定第一线经受考验和锻炼,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牢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基础。要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全社会有效覆盖。深入开展“争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争创为民务实清廉型党员干部”活动,构建灵活高效、贴近需求的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按照“政治素质好、带领力量强、服务能力强”的要求,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突出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激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特别要关心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员干部。

(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要践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心系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加大力度解决民生难题。要强化工作执行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落实上,对确定的各项工作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要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倡导艰苦奋斗,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和制止公款浪费现象,树立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肩负着推动四川进一步发展、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