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是谁,为了谁,明确人生航向标_人生身份有多重,第一身份是党员

人生身份有多重,第一身份是党员

什么是人生身份?这似乎是一个人人熟知的常识概念,却又容易被人们忽视。对人生身份的规范界定和诠释,需要作一番深沉的思考和探究。

身份≠地位

2009年版的《辞海》对身份做如下解释:身份,亦作“身分”。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身份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交叉范畴,其涵义首先是身份的本身意义,就是说明是谁、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是用来定义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如雇员和雇主的关系、父子关系、同事关系等。身份一经确定就相应地与他人存在了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即纵向的关系和横向的关系,前者是上下关系,如亲子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后者是平行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讲究身份的国度,人们的生存资源主要依据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配置。中国封建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身份制社会,这种身份制度主要体现在君权、父权和夫权上。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之间是一种绝对的人身支配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被这个东西所迷惑、为这个东西而执着。即便圣人孔子也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为了身份或者说名分,勾心斗角,演出了许多宫廷大戏,直到今天在电视荧屏上还到处充斥着这些宫廷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变换一个身份或名分而明争暗斗,这样的故事也是屡见不鲜的,有的人还以身份来划分等级。

近几年比较轰动的例子是在200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一名19岁的女讲解员制止一名中年妇女伸手触摸1000年前的西夏壁画,结果该妇人大怒并打了讲解员两记耳光。在接受民警询问时,该妇人的丈夫说:“你们不要浪费警力,这里不就是一个景点吗?不就是一个小服务员吗?我们是有身份的人,几分钟的一个小事,你们不要把事情搞大了。”该故事的主角觉得自己是有身份的人,在他们眼里,身份成为了一种等级的标签,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没有什么身份的,小服务员是没有什么身份的。他们这种胡言乱语是不可避免地要被舆论耻笑的。

什么是地位?地位一般是指一个人在其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身份与地位两者之间尽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却并不等同。在法律意义上不同的人地位都是平等的,身份都是不分贵贱的。当然,可能在一个组织中,因为个人的职务、职位以及由此显示出的重要程度不同,而被社会习俗认为地位有高低之分,但却不能因此而认为人的身份有贵贱之分。

身份多变亦多重

一个人从出生到在这个世界上成长乃至消失,身份的转变要经历多次。出生之前,是母亲腹中的胎儿;呱呱坠地之后,是祖辈的孙子孙女、父母的儿子女儿,继续受到长辈的呵护;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具有学生的身份;进入社会后

,或者是打工仔、小老板,或者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等。一个人随着自身的成长,身份的转变是永远存在的。而且,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意识的变化也可能带来身份的转变。

有这样一个人,他中过秀才,参与过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大员,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过袁世凯称帝,赞同过孙中山共和,营救过李大钊,北伐时说毛泽东能得天下,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加入过国民党。这个人的身份转变何其多啊!你可能更想不到的是,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1929年,由潘汉年介绍,经周恩来批准,已步入晚年的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个人是谁?他就是杨度。作为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地下党员,他为党做出了不少贡献。还有这样两个人,上个世纪“五四运动”时期的曹汝霖和梅思平。曹在“五四运动”时期,被指为卖国贼,住宅惨遭烧毁;在“五四运动”后他开始热衷于慈善活动,每年冬天,曹家都向拉洋车的车夫施舍100套棉衣;上世纪20年代,由曹发起,在阜成门内白塔寺沟沿建了一所医院,取名中央医院,即为今天的北大人民医院的前身;在抗日战争时期,曹汝霖不愿意与日本人合作,拒绝担任伪政府总理大臣一职。与之相反,“五四运动”的健将、在火烧曹汝霖住宅中冲在前面、放了第一把火的是谁呢?即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梅思平,但他后来却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动投靠日本人,出任过汪伪政权的组织部长、内政部长、浙江省长等要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奸,梅思平的继母梅王氏率同他的两个异母妹妹在报上刊登启事,与梅脱离一切关系,称其“附逆作贼,害国辱祖”。这两个人身份的转变给我们带来多少感慨!

一个人同时也可以具有多重身份。马克思曾论断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同时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社会关系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等。社会关系的涉及面众多,主要的关系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因此,单个的人不可能仅仅有单个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一个人同时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如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存在着与家庭内部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单位的成员存在着与本单位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存在着与这个国家之间及与这个国家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着的这些关系,决定了一个人同时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即便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婴儿一出生,从法律意义上讲,就具有了一个国家公民的身份,要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同时由于血缘关系,还具有了其子女的身份,要受到父母的抚养和

关爱。一个人随着自身成长,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多,那他也就有了更多的身份,他可能加入共产党组织,具有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为谋生进入企业,具有了该企业员工的身份;也可能由于爱好的相同,具有如某个钓鱼团体的成员、某个小自助旅游团体的成员等身份。

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

共产党员也具有多重身份。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章的第二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仅仅具有“共产党员”这一个身份,党章中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说明了共产党员还同时具有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身份:可能是工厂里一名流水线上勤奋工作的工人,可能是一名学校里教书育人的教师,可能是一名在农村勤苦劳作的农民,可能是一名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尖端科学严谨工作的科学研究者,可能是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可能是一名祖国边陲上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即便在党组织内部,他可能是一名担负重任的书记,也可能是一名党小组的成员。但是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只要加入了党组织,可以肯定地说,他就具有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

既然每一名共产党员都会具有多重身份,那么共产党员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呢?那就是永远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一个党员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可以有多有少,社会职务可以有高有低,身份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第一身份永远是共产党员。

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就是说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是其所有身份中最至高无上的。可以说,一名党员对共产党员这个第一身份看重程度如何,决定了其思想觉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党员意识的强弱。在这一点上,一些中央领导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1992年,刚刚成立没有几年的希望工程还不被人们所熟知,邓小平同志就两次委托身边工作人员为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青基会办公室人员要求留下捐款人的名字时,他便在捐款人姓名栏里写下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几个字。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是由一名工人做起,后成为全国政协主席的“平民政治家”,他的传奇人生经历,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就是他,把自己《学哲学 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两本书的稿费100万元人民币捐给了桑梓助学基金会,以帮助家乡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媒体还报道过,1996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李瑞环同志累计拿出个人稿费、奖金及收入53万余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匿名资助了天津市十九所普通高校中的148名贫困大学生。无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还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员的李瑞环同志,他们看重的都是共产党员这个身份、这个名分。在他们眼里,一切的职务一切的名分,都不如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更有意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