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在变迁,共产党人的身份职责永不变_为了人民幸福,改革创新谱新章

为了人民幸福,改革创新谱新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至1978年为止,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一番,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没有什么提高。

在这种形势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这次会议纠正了长期以来党中央存在的个人崇拜主义错误,明确了我国的国情,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投入到改革开放大潮中,丰功伟绩彪炳于人民心中。

郑培民:“三不书记”“三民书记”

郑培民,原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2年3月,因突发心脏病在京逝世,年仅59岁。郑培民同志以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感动。这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不要闯红灯。有人说,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他从来不搞特殊化,从来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做了几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人。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湘潭是湖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离省会长沙只有1小时车程;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也是湖南最穷困的地区之一,从这里去省城要坐14个小时的火车。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多年来,湖南省委一直把湘西的脱贫致富放在突出位置。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这只是一个粗略到乡镇、尚不包括村寨的统计。他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除去在省里州里开会、办公需要的时间,在“开门见山”的湘西,这是一个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在市、州工作的近10年里,他兢兢业业,夙兴夜寐,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改革,发展经济。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郑培民在这里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并且经常亲自下田示范。有一次连日劳作之后,郑培民体力不支,从三米多高的田埂摔了下去。郑培民又添了一项新病症——脑震荡。但

就是在他的领导下,湘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实现了自给有余。

在湖南常德地区,人们记忆中的郑培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而是一个和他们一起找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战友。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常德安乡县堤垸溃决,灾情严峻,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这里和受灾群众并肩抗洪,度过了八十多个艰苦的日日夜夜。

郑培民在湖南先后担任过湘潭市委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书记,有两个雅号始终跟随着他:一个是“三不书记”——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一个是“三民书记”——爱民,亲民,一心为民。在湖南,常常会听到人说:“培民书记是我的好朋友。”“培民书记像我的好兄长。”说这话的人大都是普通百姓。该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和多么平等的关系,才能让他们自信地将一个省委副书记称为自己的朋友?

沈浩:把生命交给党的事业

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原本是省财政厅的干部,在省城与妻女过着舒适的生活,当机关要下派干部到基层农村挂职锻炼时,沈浩报了名,选择了小岗——这个最先吹响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号角的村子。慕名而来的沈浩报到后才知道,小岗除了名声大些,其他与当时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贫穷落后的村子没多大区别。从踏进村里的第一天开始,沈浩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小岗,就要与小岗同荣辱、共命运,就要在这里干点事业出来。修路、架桥,搞农田基础建设,沈浩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小岗村的父老乡亲接纳了自己。

2006年11月,挂职结束的日子临近,“大包干”的带头人用自己当初揭开中国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第一幕的粗壮大手,再次按下了红手印,请求省里把他留在小岗。三年时间太匆忙,许多工作刚开始做,这时候拍拍屁股走人,心有不甘。沈浩留下了,带领群众昼夜奋战在建设新农村的田间地头,跑项目、建厂矿、招商引资、开发红色旅游,在他的引领下,村民们看到了差距,开阔了视野,焕发了对小岗未来新的向往。在任期间,他紧紧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作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过去小岗村以大包干而著名,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否意味着否定了以前的成绩?面对一些人的质疑和不理解,沈浩担负着巨大压力。为了小岗的大发展,他必须顶住压力。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

,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优化资源,他引导农民把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出去,并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有3000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土地的收益大幅度提高。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介绍,正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保证了招商引资企业的顺利进驻,让小岗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9年秋,沈浩的第二个任期又到了,当地百姓实在舍不得这位人品好、能干事的好书记,188位村民又在希望他继续留任的请愿书上摁下了手印,小岗太需要他,太需要他这样的领头雁了。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和老乡们的深情,一边是分居三地的妻女与老母。女儿要中考,年近九旬的老母要照料,作为常人,他很想尽一份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孝道与责任,可面对那些大红手印,面对小岗村老百姓沉甸甸的托付与信任,沈浩唯有以“心”相报。当事情不能两全时,作为党员、小岗的第一书记,强烈的使命感再一次让他选择了留下,开始自己的第三个“村官”任期。而这一次,他却永远地留在了小岗,与小岗的泥土化为永恒,年仅45岁。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观看电影《第一书记》后指出:“沈浩同志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任劳任怨为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6年里使小岗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人均收入超过6600元。人民群众需要他,他就留下努力工作,直到把生命交给了小岗村。在沈浩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加强党性锻炼,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勇气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广大共产党员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事业的满腔热忱,牢记职责所取得的结果,是广大共产党员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结果。三十多年来,众多的优秀共产党员投身改革开放事业中去,为了人民的福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付出、他们的业绩,明确地回答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职责是什么。牢记第一身份,坚守第一职责,首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履行党章规定的八项基本义务,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广大党员干部要端正学风,好学上进;要在一切工作中当模范做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章完)